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5414|回復: 16

肩撐肘橫”與“沉肩墜肘”解析 .......... 馬國興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26 11: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薌齋先生在《意拳要點》一文中提出“肩稱.肘橫.指彎.爪擰頭頂項豎,腰跨如輪,擰.挫.提.旋,交叉互換,膝縱足提,全身力如抽絲”,此段話爲該文《技擊提綱》中的第8條,在參讀其餘9條內容,可知王先生在這裏明確指定這些內容是對意拳自身內在形體意境和致用的基本功夫要求,屬於“體.用”混合而論的述拳方法。

“肩稱.肘橫”既是技擊時肩肘技術的要點,又是修煉肩肘功法的要點。如何理解“肩撐肘橫”之體用?“肩撐肘橫”和“沉肩墜肘”之功夫內容.技擊技術要點是否相同?這兩個問題引起了現在一些習拳者的關注和爭論。最近見有文章評論“肩撐肘橫”和沉肩墜肘孰優孰劣,其結論筆者以爲離薌齋先生本意較遠。下面簡述一下筆者的認識,以回應《武魂》編者所說的“走近王薌齋”。

首先,要明白“肩撐肘橫”之說法的立意。薌齋先生在《大成拳論*習拳序要》一文中說:“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氣之源,用意既是用力,意既是力也。然非筋肉凝緊僵硬,注血之力謂之力。若非用意支配全體之筋肉鬆和,永不能得伸縮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養生與應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隨意轉,意爲力之帥,力爲意之軍,所謂意緊形鬆,筋肉空靈,毛髮飛漲。力生鋒楞,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

薌齋先生此段論述,本著“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氣之源”之說,指明“意既是氣,氣既是意”,這與傳統說法“氣既是力.力既是氣”是一致的。如以《納卦經》中“頭統乾之體.乃全身之統領”的傳統觀點來認識,“意.力”(或是“氣.力”)就是“乾之體”,即健運不息,具有陽剛之性的“內勁”。薌翁在闡明了“意.力”是什麽之後,有說明了“筋肉空靈”等等,乃言外形應當具備的功夫之景象,這就是傳統拳術中的“外形之鬆靜虛空自然,才利於內勁的運行以成功防拳勢運用”之意,這一點也就是“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傳統拳術功防之道的練.體.用之基本宗旨.精髓.真諦。

在《大成拳論》的第四節“抽象虛實有無體認”中,薌齋先生又說:“而其結晶之妙,則全在於神.形.意.氣.力之應用,互爲一致”“內外相連,虛實相需,而爲一貫”,進一步說明“內氣.內勁”的內主外從,綜合體現在“內外相連”之中。而內外的說法,源於“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從而導出“內氣外形”一陰一陽之“虛實相需”說,即“筋肉空靈”乃“外形之虛”,而“精神要切實”乃“內勁之實”,內勁.外形虛實相需,而內外則一氣貫通。薌齋先生在清楚表達了上述觀點的同時,極力反對“聚勁凝形的注血氣僵橫硬拙之力.
明白了以上這些內容,我們才可以正確理解王薌齋先生所述之"肩撐肘橫",其功夫.技術實質是什麽.

傳統拳論中,論"肩"的功法時,皆求鬆活爲尚,因肩乃手法功防變化運用之根基,關乎全身關節是否通活如一靈動的始終,故萇乃周論練用之法時說:"活肩乃練拳第一大法".只有肩關節的通透鬆活靈動自然,才能內勁通暢而達於掌指,便於功防手法變化而致用,而肩通常又與肩胛骨.鎖骨,並論爲"肩關節,而肩胛骨又與背之夾脊部位通論爲背,與大臂骨相連處爲肩.這一點<內功經>中"貼背以轉鬥"說的很清楚,故各家皆有"背圓胸方"之功夫說法.以利於左右手功防變化勁勢之往來.手法形態之變化運用.

這樣,我們理解"肩撐"之勢,乃是肩部的筋肉空靈(外形之虛)和內氣貼背的"肩.肩胛骨.夾脊等部位氣勢的圓滿",這是肩之最佳蓄勢狀態.按薌齋先生的說法就是"肩背部筋肉鬆和",而內充滿了"意力",即呈現"意力"圓滿之景象.由此分析可知所說"肩撐"之"撐"字,只是用"意力"而成之內景象的說法,絕非指肩部肌肉.筋骨拉伸的外形之形狀,只用外形是作不出圓滿的餓“肩撐"來的.只有外形筋肉空靈.內勁充實其中,才能有"肩撐"之功夫景象,才能作到內力通達於外,便於功防之致用.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26 11:22:15 | 顯示全部樓層
再說"肘橫",首先要弄清楚如何以"橫"論肘之工夫,即"橫"字立意指的是什麽?綜觀傳統拳術各家之言,身法中皆有"縱橫"的正側身法之論,在拳法中有"橫拳"一說.用肘有"橫肘"一說,然此"橫"皆與薌齋先生所說的"肘橫"之意不能相提並論,因另有一"橫",與"肘橫"之意相同.原來,此"橫"字,乃取意於<內功經>中所論:"以一身而言,自(天)井(頭)頂至於足底豎勁也;自臂骨至於手頭橫勁也.以一背而言,自腋至兩肩雲門穴豎勁也,自中腑轉於鬥骨橫勁也."此論清楚的講明"肘橫"是由肩經肘到手的"勁之橫,並非橫置之橫形,而"肘橫"的勁橫與"橫肘"的形橫顯非同一概念,由此論可知,薌齋先生之"肘橫",乃取由肩至手的"勁之橫"而立意的.當然,薌齋先生是否直取<內功經>而立其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內功經>之所言,弄清了薌齋先生"肘橫"乃取"勁之橫"而立意,並非"肘"之橫置,此點一定要論分明.否則,會將"肘橫"之"勁之橫"錯誤的理解爲"橫肘"的"肘之橫置".爲了說明這點,可看<王薌齋專集選>插圖"薌齋先生站樁時舒適得力之神態" 相片,由圖可見薌齋先生樁法之肘就並非橫置,亦沉肩墜肘之意,然此亦是肩撐肘橫之象.

再說"鬆肩墜肘"(又名"沉肩墜肘").黃百家在<內家拳法>中披露了拳法"十四忌",其中有"聳肩.脫肘"之二病.故拳師教拳時皆讓初習拳者必須按法修煉,必須作到"沉肩.墜肘",活肩.鬆肩.沉肩",皆使求肩關節的鬆透靈活圓潤之說法,即追求肩的筋肉空靈之意境,以求肩關節最佳轉動之功能.最大活動變化之範圍和內空間.墜肘,是不管肘關節部位因功防招式決定其所置的位置之高低,皆要求肘關節部位要有鬆沉的勁勢之墜意.一是下可與膝之提意相合,以成外形人才部位上下同氣相求之合意,以固定外形之用;一是避免肘部的上下動變時自己造成肘的輕浮無根或妄動而脫根.無此造勢,會造成自身上下變化的脫節,或整體外形脫根.輕者讓人托肘而掀開,露出脅肋部位而挨重擊;重者可讓人托肘而將其掀翻在地.然"鬆肩墜肘"或"沉肩墜肘"的工夫正確時就是反提至"高肘"的位置,或"肘與肩平"的橫肘之位置,對手的托掀也是不易湊效的,這就是墜肘的妙處.

總而言之,"沉肩墜肘"的工夫,亦是爲了達到"背圓胸方,掩肘裹肘"的肩肘動變的蓄勢最佳之狀態,如果以薌齋先生的"肩撐肘橫"與"沉肩墜肘"相比較而言,其功夫.技術等內容實質是一樣的,只是理論角度不同而已.兩者並沒有"孰優孰劣"的分別.如果非要說兩者的區別再哪里?薌齋先生的"肩撐肘橫"是內勁功夫的景象描寫,"沉肩墜肘"是外形形態狀況而描述."沉肩墜肘"和"肩撐肘橫"都是在"肌膚骨節.處處張開"的"筋肉空靈"的狀態下作出來的,都是爲了外形最佳的動變狀態,都是爲了內勁的蓄發通暢順達.練"肩撐肘橫"之立意,必有外形的沉肩墜肘形象;練沉肩墜肘的方法,必有肩撐肘橫的勁勢之意.故此說,肩撐肘橫和沉肩墜肘,兩者從功夫內涵.技術應用,從根本上講是沒有區別的.

有人認爲薌齋先生提出的肩撐肘橫,是以高架勢對付拳擊,是對傳統武術"沉肩墜肘"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之所以這樣認識,是不知道"沉肩墜肘"具備著"肩撐肘橫"之體用,"肩撐肘橫"同樣具備"沉肩墜肘"之體用."肩撐肘橫"的提出,是對"沉肩(鬆肩)墜肘"的再認識,故薌齋先生是把它列入技擊提綱中作爲作爲一項拳術原則提出的,如果僅視爲某一具體的拳架,恐怕就離題太遠了.


...........空空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26 11: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沉Δ撐

墜Δ橫

方向明明是相反,說等同。我一頭霧水?


.......網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26 11:23:29 | 顯示全部樓層
我下次試解(示範)給你看.

.......空空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26 11:24:13 | 顯示全部樓層
正!

......網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4 09:25:48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喜歡馬國興先生的文章內東西, 寫就太長了點.

其實都是用意不用力, 用了力就受形架所限制.


.........空空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4 09:26:26 | 顯示全部樓層
同意。

兩樣東西做法一樣。只解說版本不同。從形去解,得一失一。解多,離主線亦多。


.........網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4 09:26:56 | 顯示全部樓層
讀完再讀讀多讀.................

我體深入拆中拆,筆者跟本對,肩撐肘橫”與“沉肩墜肘”解析 ,只是小朋友玩泥沙矣.........................

我老奸在內功講座中亦道出..........催、隨、梢.......。

更語論.........根、中、領...........。

我做人處事論道必以師∵......體証作出結論!

又係我老奸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4 11:48:02 | 顯示全部樓層
你加多腳,入埋龍門啦。.................執波,唔該。

.......網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4 11:48:21 | 顯示全部樓層
腋虛
_________________
閉五行,耍拳樂。(養生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56 , Processed in 0.01114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