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7805|回復: 20

論太極拳的開展與緊湊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24 17:45: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2-24 17:46 編輯

來源:網路

“開展”和“緊湊”出自太極拳經中“開展緊湊乃縝密”一句,拳論中還有“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的提法。在太極拳理論和實踐中,“開展”與“緊湊”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而一般人對於這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往往容易望文生義、忽略而過。有些人甚至曲解拳理,誤導後學。現結合本人練習太極拳的體會,進行初步的解析和討論。

一、先有開展,後有緊湊,以達到縝密

開展與緊湊的第一層含義是“先有開展,後有緊湊,以達到縝密”,是指在拳架和推手練習時,由開展到緊湊、再到縝密的一個逐步過渡、逐漸提高的鍛煉過程。

1.拳架的練習“先有開展,後有緊湊”

準確地說,“開展”與“緊湊”並不是指拳架的大小。以拳架的練習而言,實際上是指全身關節旋轉運動的幅度。“先有開展”是指在初級階段採取大開大合的練習方法,身法儘量放大,四大節八小節的旋轉幅度放大,以求將拳架練得完整、細緻、渾圓,這是太極拳的“大圈”練習階段。這一階段的練習內容主要偏重於形體的鍛煉,通過對拔拉伸、抻筋拔骨,儘早達到放鬆身體的要求,提高全身筋骨和關節的運轉能力和靈活性,以鍛煉出太極拳所需的身體彈性。

“後有緊湊”則是指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動作能夠正確體現“完整、細緻、渾圓”的鍛煉要領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到能以較小的身法和較小的關節旋轉幅度來練習拳架。這是太極拳的“小圈”練習階段。這一提高階段還要逐步增加身體內部運轉的練習內容,以求達到“內外相合”的要求。通過在“大圈中求小圈”的鍛煉,逐步做到周身一家、內外一氣,“乃可臻於縝密矣”,達到“縝密”的境界。拳論上說,“筋骨要松”,只有以大開大合的方式鍛煉身體的筋骨和關節,才能為“節節貫串”打好基礎。作為一門運用身體進行搏鬥的技術,太極拳的練習者如果不能先在筋骨的層次自如地運用身體技能,就更談不上進一步發揮太極拳超乎拳腳之上的妙用。練習者只有經過大開大合的鍛煉階段,做到丹田與胯襠帶動全身、身隨步動,做到外開內緊、外方內圓、上下左右前後周身照應,才算掌握基本要領,才有可能從“大圈”逐步過渡到“小圈”。年紀較大的人學習太極拳難以在功夫上見效,與筋骨缺乏大開大合的鍛煉、“大圈”練習的基礎不扎實有密切關係。

太極拳“先有開展,後有緊湊”的鍛煉過程,就好比練書法,正確的順序是先練大字、後練小字,通過大字練習來掌握筆法中“起、承、轉、折”等細節功夫,到練寫小字的時候才能意到筆到,小中見大,具有開展的氣魄。這樣的學習順序才比較容易見效,基礎才比較扎實。

2.推手的運用“先有開展,後有緊湊”

就推手的應用而言,“先求開展,後求緊湊”是由“大圈”運化向“小圈”運化的提高過程,是外形和關節的大幅度運化逐步向小幅度運化的轉變過程。初學者在推手時多數是以身體的梢節運化對手,運化的幅度較大,即使想收小運化幅度也難以做到。這就是推手中的“開展”階段、“大圈”階段。只有做到“內外相合、周身完整”時,才有可能以腰、胯、膀等身體的根節運化對手,從而實現小幅度的運化,這就是推手中的“緊湊”階段、“小圈”階段。從“小圈”的功夫階段向前發展,太極拳的運用是要做到“以點運化”,達到輕靈、虛無的“縝密”境界。

“開展”是功夫進程的基礎和初級成就,“緊湊”則是功夫進程的提高和高級階段,兩者都是太極拳“縝密”的更高境界的基礎。兩者的關係不能躐等,更不能前後倒置。

鄭伯英先生學拳時得到了和慶喜前輩的精心傳授,學藝才三年時間就獲得了1931年河南省舉辦的國術擂臺賽的冠軍。後來鄭老師在西安授拳,門下弟子中高手眾多,被人稱為“大架鄭老師”,所傳授的拳法都是從大開大合的大架入手。先輩們傳授趙堡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使學習者在短時間內功夫上身、成效顯著,就是準確掌握和嚴格遵循了“開展緊湊乃縝密”的理論和方法。

二、既有開展,又有緊湊,才是縝密

“陰陽”概念是太極拳理論和應用的關鍵。拳論上說,“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開展”與“緊湊”的第二層含義是“既有開展,又有緊湊,才是縝密”,是太極拳體用上貫穿始終的要領之一。只有同時掌握“開展”和“緊湊”的運用要領,才能充分體現太極拳的“縝密”特點。

在己而言,“開展”和“緊湊”是同步學習和鍛煉的要領,這樣才能逐步鍛練出“縝密”的功夫。練拳時,趙堡太極拳在“開展”的過程中都有“緊湊”的鍛煉要求和練習內容,即所謂“開展在外、緊湊在內”,這樣可以避免將大開大合的拳架練成“鬆散”、“垮塌”。而在“緊湊”的提高過程中,則要處處體現“開展”的要求,即所謂“緊湊在外、開展在內”,從而避免將拳架練成“拘謹”、“小氣”。

應敵之時,同時運用“開展”和“緊湊”是取勝的關鍵。趙堡太極拳俗稱“喇叭圈”,在對敵時講究以“小圈引、大圈進”,或“大圈引、小圈進”,要求“外開展、內緊湊”,或“外緊湊、內開展”,做到內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後相錯,處處運用和體現“陰陽相濟”的原則。只有做到于己周密完整、無隙可乘,對敵以靜待動、洞察先機,在對陣中立於不敗之地,才是太極拳周密無間的“縝密”。這是衡量太極拳鍛煉是否達到高標準、高品質的準繩,是“開展”與“緊湊”兩者關係的一項更為高級的涵義。

總而言之,開展和緊湊是太極拳“陰陽相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太極拳整體要求的一體兩面,不可偏廢。

3、“小則靈,大則滯”曲解拳理

有學者認為:“小則靈,大則滯”,並以此延伸開來,認為太極拳先求開展、後求緊湊,練拳以小架子為佳。這種認識是片面的。

首先,經典的太極拳論中沒有這種含糊不清的概念。而“開展”和“緊湊”的含義前面已經予以討論。

其次,錯誤地延伸了“大小”的概念。太極拳的實踐中,與“大小”有關的含義非常廣泛,並非僅僅指練拳的架子大小而言。

再次,“大小”和“靈滯”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將拳架的“大小”與拳術鍛煉和運用效果的“靈滯”直接對應掛鉤,這種認識是生硬的、不全面的。太極拳的應用確實有靈滯之別,關鍵在於拳法運用是否得法。對陣之時,能夠做到大

小互用、大小並用、大小因敵而變、大小隨心所欲,才算得上是高手、妙手。“小則靈,大則滯”的說法,過於片面和偏執,實際上未得拳法的究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24 17:47:19 | 顯示全部樓層

最後,拳架選擇和練習要符合拳理。嚴格地說,拳架本無大小之分,但有高低之別。“大、小”都是太極拳的鍛煉要領,而低架和大開大合的練習方法是求得功夫的捷徑,更是入門階段的最佳選擇。楊家、趙堡等諸家太極拳堅持練低架子(大架子)是有來由的。至於練習太極拳功成之後,一舉動無不合乎規矩,大小高低則可隨心所欲,是功夫進展的結果。在練拳時尤其是初學者如果專取高架子(小架子)入手,就混淆和顛倒了過程和結果的關係,功夫的進境必然遲滯。就如練習書法者,要期盼有大成就的,當從習大字入手,沒有一開始就光練小字的。

如果練拳者由於身體條件的限制,如年紀較大、或身體虛弱有病者,適當將架子放高,那是不得已而為之。而在練習過程中,條件許可時仍要求儘量展開身形。如果練拳者專以健身為目的,拳架的高低可以根據身體條件和個人喜好有所選擇,這就與功夫的鍛煉無關了。

自大入小易,自小轉大難。只練高架子(小架子)是難以見識大架的妙處和功用,也會妨礙自身功夫的進展。希望學者能夠親身體驗仔細辨別。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12-27 11:03:3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12-27 11:09 編輯

回復 海大富 的帖子

一面說「開展與緊湊」不是「大架與小架」,一面又說「初級階段採取大開大合的練習方法,身法儘量放大」。...哈,身法儘量放大?這不是「大架」難道是「小架」?

然後又說「緊湊」是「小圈」。「小圈」不是「小架」嗎?可以以「小圈」來打「大架」嗎?

其後又以練寫字作比喻。說先練大字後練小字。是比喻先練「大架」後練「小架」了?為什麼開始時先說明「“開展”與“緊湊”並不是指拳架的大小」呢?

這位不知名的老哥滿篇胡言亂語,不知自己在說什麼!!! (炒蝦拆蟹)

.................................................


Zoce 發表於 2011-12-27 12:05:47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27 12:13:30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12-28 01:56:1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12-28 01:57 編輯
Zoce 發表於 2011-12-27 12:05

YUM !!! ..........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12-28 11:02:5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12-28 13:05 編輯

「開展」和「緊湊」

文章一開始時說:「“開展”和“緊湊”出自太極拳經中“開展緊湊乃縝密”一句」。這所謂的「拳經」,其實是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

武禹襄寫的東西都是語焉不詳的。究竟這「行功」是何所指呢?是練太極功?是練拳架?抑或是練搏擊?

寫這篇文章的老哥也好像大多數的「太極拳家」一樣,以為拳架可練致搏擊。所以都從拳架去推想「開展」和「緊湊」。寫了一大堆,總是言不及義。

寄語這位老哥:把武禹襄所寫的東西扔掉。連同他的兄長在鹽舖「發現」的祕笈,也都要一起扔掉。

你若要學好太極拳,就應研讀楊祿禪傳下來的《太極法說》。這拳譜清楚地說明開展與緊湊是什麼。它說:「於人對待,四手當先,......由下乘四手起,大開大展,練至緊湊。屈伸自由之功,則升之中上成矣。」其意是:「跟人對練,先要練習四手。由初期的四手開始,招法大開大展地練,逐漸收緊手法。直到手法練成可以隨意運用時,便是中上成的階段了。」

所以,「開展」和「緊湊」是談練散手的程序。與拳架無關!

..........................................
(註:四手,掤履擠按也

Zoce 發表於 2011-12-28 11:38: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閒人前輩:
四手,掤履擠按也。拳架是前後前後前,即是五下bor。按是否有「兩下」?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12-28 12:52:3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12-30 13:11 編輯
Zoce 發表於 2011-12-28 11:38
閒人前輩:
四手,掤履擠按也。拳架是前後前後前,即是五下bor。按是否有「兩下」? ...

拳架有多種不同打法其實是沒有一定的拳架)。推手的用法跟搏擊的又有異。實用時並不依照拳架的招式次序(不像金庸小說中的打鬥,從起式依次序打到尾式)。練搏擊時沒有一定的次序。可以單式,可以重複,可以隻手複式,也可雙手兩法齊用...等等,不一而足。就是因為不簡單,所以要先求開展,逐漸練到緊湊。直至各種手法可以不加思索而隨意運用才算有成。

........................................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12-30 12:56: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12-30 13:02 編輯

「蓄勁如開弓」

從「開展與緊湊」去理解,可以相信《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談的是有關搏擊的。整篇來看,似乎是篇戰鬥法則。例如:沉著、意氣、變動虛實、靜如山岳、動若江河...等等,都是臨敵應戰的策略。可是,在臨敵應戰時又怎麼會「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呢?文末的「腹鬆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又好像談氣功。全文內容就好像是從幾篇不同主題的文章抽出拼合而成的。

還有。文中談發勁時說:「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武禹襄是武學世家(不是太極拳),大概在寫這篇「心解」時忘記了是在寫太極。也可能他本就不知太極拳的發勁有別於外家。畢竟他從未曾認真從師學藝。外家拳發招時會蓄勁。但太極拳是不蓄勁的。由鬆而緊是剎那間發勁。一發即鬆。那「發勁如放箭」一語才適合用於太極發勁。在任何清況下,可發即發,無需蓄如開弓。

讀經為求學有所成。然而經有真偽之分,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9-21 09:01 , Processed in 0.05162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