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150|回復: 1

內勁與中氣之關係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1-6 21:24: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或問:您在“氣力、力氣”辨一文中,闡發了“勁與力”的區別,並說傳統拳術崇尚“內勁”而不崇尚“力”。然“內勁”與“中氣”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勁、氣、力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答曰:孫祿堂先生所說“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拳曰內勁。”點明了談拳術攻防時以“內勁”而言。孫先生又描述了“內勁”的性狀:“惟身體如同九重天,內外如一,玲瓏透體,無有雜氣摻入其中,心一思念,純是天理,身一動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此聖人所以與太虛同體,與天地並立也。拳術之理,亦所以與聖道合而為一也。”此言論明瞭修煉傳統拳術以“中和之道”來論,即“中氣”。實際上是闡明“內氣、外形”的相互為用的“主從”法則。故有“惟身體如同九重天,內外如一,玲瓏透體,無有雜氣摻入其中”的描述。



陳鑫在論“氣”一文,闡發的最明確,曰“何謂氣,即天行健。”一個行字,天體自健,而所以行此健者。氣也,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加以直養而無害即是乾坤之正氣。如以天人合一之理論理解“乾坤正氣”,即:腎氣為坎中一陽,心氣為離中一陰,一陰一陽交合,是為乾坤正氣。以此正氣與外形之相合,則可做到“天行健”。是謂:“一個行字天體至健。”此“天體”乃言自身“氣、形”合一之體。故可知“中氣”非單指“內氣”而言,但必有“內氣”為主,才能“內清虛、外脫換”。不至有“橫氣”,不至有“雜氣摻入”。前賢分析至細密,可循理而知之。此乃虛化外形了。

橫氣,即血氣,乃血脈中流通之氣,即拳家所謂之橫氣。使用橫氣者,全仗年輕身體強健,力氣勇猛,而以不情不理淩壓對手,失敗者多,即間獲勝,是因為力氣過大,偶然勝之。遇到行家裡手,力氣雖大而亦敗。苟能稍遵規矩,演習攻防技法,亦能打人,但能屈人之身,而不能屈對手之心。此橫氣,即力氣也。

浩然之氣,大約涉於剛一邊,因孟子言氣象,至大至剛。耍拳能亦浩然之氣行之,技亦過乎大半矣!再加涵養功夫,夫則幾乎中氣矣!如果單言內氣者,其至大至剛,乃針對“外形”的至柔而說的。如有“內氣、外形”結合而用的拳勢中,顯露內氣的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之象,自非“中氣”了。故曰:執浩然之氣者,技過乎大半,需加涵養功夫,才能達到“中氣”的藝境。前賢所論至精已!

中氣:中是中,氣是氣。中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此言已經說明“形正氣順,勢正招圓”的機制了。“中氣”乃“氣形”合論之說法。故有下邊之論述:“以理言氣,是天以五行之氣,化生萬物,有是形,即有是氣,是人秉受於天本來之元氣也。氣不離乎理,理不離乎氣,氣非理無以立,理非氣無以行,氣與理而相需者也。理有其偏,氣亦有其偏。理之偏,私以參焉!氣之偏,橫以行焉,惟兩得其中合而言之曰中氣。”此乃先以理氣之關係而言,定“中氣”之名義。下面又充分的論述“氣與形”的關係,以申明“中氣”之運用。

“中氣”即《易經》所謂“保合、太合”之元氣也,氣不離乎理,言氣而理自在其中。打拳以運氣為主,然其中自有理以宰之,理之得中者更不易言,故但以氣之附庸於形者。大略言之,氣之在體,無不充周,而其統率在心,心氣一發而能聽命者腎中之“志”,心機一動,志則順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隨之而往焉,且各有各體之精而隨各體所往之地位而止也。此是一齊俱到,有分先後,有不分先後。所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並行而不悖也。”各種拳勢之運用,在於有心與無心之間。說合,上下內外一齊合住,且官骸之精各隨各經絡運行,無纖悉之或差。心即大體,官骸即小體。德即大體,小體中當然之理也。心機一動,百骸聽命,非所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並行而不悖也”?此所謂“中氣流形一氣貫穿者如此。”上論言明“中氣”之用,下麵又論“中氣”之功德。

中氣者,太和之元氣,即《中庸》所謂:“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剛不柔至當卻好只正氣。”能用此氣以行乎“全身”,天下未有窮之者。如或有人窮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於偏倚不中故也,涉於偏倚,非人能窮我,我自窮之也。此“氣”之貴乎得中,名之曰“中氣”。非“氣”之行於官骸之中之謂也。(氣行於官骸之中,是當中之中。中氣之中,無過不及之理,宰乎“剛柔”得中之正氣,元氣)從其注文中,可以知道:“剛柔者,氣、形也。”“氣與形”得“中正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謂“中正之氣”,簡名曰“中氣”。即謂之“中和之道”。即“內氣、外形”剛柔得中之正氣,則具備“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用”。是謂“中氣”的中正、中和之功夫。即“以柔用剛”之“剛中”之氣,是名“中氣”。

至於“中氣”能令對手進不敢進,退不敢退,渾身無力,極其危難,足下如在圓石上站者,不敢亂動,幾乎手足不動即欲跌倒,此時雖不打對手,對手自是心已服之。

通過以上引用孫祿堂先生和陳鑫先生的語錄,就可以知道:“內勁、中氣”是言說的一回事,皆是“氣、形”得“中和之道”而說。內氣,乃丹田元氣所修煉的氣樣化物質,名為“內氣、中氣”;外形的“筋勁、骨力”經過“脫拙換靈”後,與“內勁、中氣”相互結合為用,合一而論,亦名“內勁或中氣”。此時的“內勁、中氣”乃指“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剛柔得中之正氣”。是指“內氣、外形”合一之中正之氣勢而說的。故習拳者應明白概念的層次所指,便習之有路了,便可循層次而昇華。

因具備“內勁或中氣”的拳師,在與人較技時,尚德不尚力,順隨為法,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故對手無不被制,因其“窮”也。由於涉於偏倚,有過或不及,故窮而不能變通之故。尚氣力,尚力氣于此可知了。

故可以知道:前人論拳,崇尚“內勁、中氣”皆謂之為“中和之道”,得此者,便是功夫。凡拳術大家皆不尚力。所謂力者,即“血氣之橫硬者”,行家稱之為“僵拙的筋勁骨力”是也!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內家拳法”皆為不尚力的拳法,即“陰衰陽興”為法則。依此而修方為“內勁、中氣”中和之道的“虛靈妙境”之功夫。此可謂:勁、氣、力三者的關係已經辯論的清楚了。至於修煉也要明理、知法,按法而修,循序漸進,假以時日,方可獲得“內勁或中氣”的真實功夫藝境。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1-6 21:25:36 | 顯示全部樓層

然而,需要說明的是:“氣沉丹田德潤身”的“德”,即“內勁”的修煉,必有千日之功,方可在體內獨立存在,才能運行自如。而拳勢攻防招法的操練,敏者一年便可純熟。故此可知,能達到“中正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虛靈妙境的中和之道的功夫,必然要三年以上的期限。功夫修煉勤奮者,思悟敏捷者,又經名師真傳者,最早也要三年時間,過去所說“太極十年不出門”是說,一出門便已成神手,包括在江湖上歷練經驗的學習。我所說單純是從功夫層次的角度,三年到五年也就夠了。這是指專業修煉而說的,業餘修煉者最早也要五年為期了。

還是那句話:願各位修煉“尚德不尚力”的拳術功夫,必有所成,此言不謬矣!可有前賢之論為證。

馬國興
書錄於北京2000年06月05日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9:15 , Processed in 0.00661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