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685|回復: 4

內功十二大勁注解、闡釋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1-8 19: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第一大勁 曰:底練
底者,足也。練者,練之於地也。凡遇敵之時,百般用勁,穩然不動,皆練底之功也。用法俱在《內功經》。外用有二:一勾敵人之手足,須曲吾足尖向內彎起,以外勁勝之;一封敵人之足,須將襠勁全墜於地,以內勁勝之。
闡 釋
足為一身之根,根固則身穩,雙足敷平於地,勁意在足踝處,則雙足與地如膠似漆,便於蹬踩用勢,謂之:“煉之於地”。步法如舟車,載人閃展進退騰挪。足根尖穩健,則步法方能虛實分明、靈活以至用。有步法歌訣為證:
兩膝微彎力自然,撐前牮後練成堅。
之從順閃騰挪便,玄經斜出反回圈。
翻覆旋風肩平硬,膝雄跟踹帶勾臁。
跟落指懸神化用,輕浮堅固步中玄。
《拳經拳法備要·步法指要》
歌訣中點明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根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在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前往、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也就是形意拳十二能中所言:“馬有疾蹄之能”,皆言兩足之意。即“煉之於地也”的足根穩健之功能,一身動變之根基。
有此雙足定根基的功能,方有步法載身進退閃展騰挪之用;亦有雙足立步生根之能,勁從足下升起,傳於腿,主宰於腰,騰於脅,運化於胸,發於背,以助拳勢攻防之威力的作用。此乃“凡遇敵之時,百般用勁,穩然不動”之精義。故此可知,雙足之妙用,是決定一身拳勢攻防有效與否的關鍵。故將雙足靜定厚載、靈活變化、立步生根,視為第一大勁的功夫,也就順理成章了。未言打,先定自身之根基。然練足、練步之法,皆在“經文”內敘述清楚了,學者可循序漸進而求之。
上述乃雙足的自身內用之功能。外用有兩種方法,習拳者不可不知,一曰勾法;一曰封法。
勾法:拳有三勾之法說,一曰手勾;二曰肘勾;三曰腳勾。腳勾之法,各門皆有論之,今取少林拳法歌訣以明之,以示各家通用之義。
承手牽來將次顛,用腳一勾邊自然。
足指妙在勾身用,微微一縮望天掀。
《張橫秋秘授迭打抓拿·千金秘訣二十首·第十四首》
此歌訣乃專題論述腳勾可以跌倒人也之方法的。然運用腳勾之法,必有手法配合。有足尖朝內的裡勾法、扒勾法;有足尖向外的外勾法;有足尖朝上的挑勾法;亦有運用足根後勾挑、磕打的後勾法。諸勾法皆以外形之勁為用,即形到可以倒人也。這一點此拳經論得仔細、清楚、明白,乃練習腳勾的竅門。
封法:此拳經乃說封敵之足,實際上有兩種用法:一曰管,二曰攔。管,即運用自己的足管住對方的雙足或單足,自有雙管法、單管法之分別。用自己的足管住對方的足,好用上盤手法招勢跌翻對手,這種栽足管足之法不勾不絆,足到位即是管,即“步要過人”之意思。管法有套、插兩種基本步法。套,即自己一足從對手前足外側後落地也,管住對手曰足或雙足;插,是自己一足插入對手雙足之間,管住對手曰足或雙足。有將套步法說成“邊管”的,將插步法說成“中管”的,技術實質一樣。可看前賢歌訣的論述:
雙管秘訣
雙管之法果希奇,須記腳尖是線轡。
其力要從軟處得,將人雙腳一縛之。
中管秘訣
中管之法果奇焉,膝尖好似箭離弦。
其力須知一片入,將人掀跌自天然。
外管秘訣
外盤管腳實難當,猛虎倚山勢更強。
身臀一片須顛進,將人掀跌獨擅長。
邊管秘訣
邊盤偷巧任施為,妙法須知軟處投。
也宜腳去過尺五,方為老到有算頭。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1-8 19:09:49 | 顯示全部樓層
《張橫秋拳經拳法備要二卷》
攔法:古傳有“腿法十八攔”的說法。當然,此攔法有腳法,亦有腿法,但都有封管、封擋對手雙足、步法、踢法的功能作用,又不能將腿腳法分開,故有必要說清楚。由於“十八攔”用法較為廣泛,而文章篇幅有限,故而不能具體一一論說了。
此經文“一封敵人之足,須將襠勁全墜於地,以內勁勝之”的意思,乃是用足的套、插之雙管、單管的方法之論述。襠勁全墜於地,是立步生根穩健之意。以內勁勝之,是說配合上盤用招以內勁為用,此乃借足,或曰借步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方法。此即又曰次闡明“凡遇敵之時,百般用勁,穩然不動,皆練底之功也。”之精義。即有用足封住對手單足或雙足,使之不能動轉變化,才有手法、肘法、靠法等百般用勁攻擊之法。自己穩健,對手跌翻,拳法之妙,雙足之用,闡述得淋漓盡致。論述至此,第一大勁底練之功,了然於心也。
第二大勁 曰:堅膝
堅者,用內功以後自然堅也。外用有二:凡敵近身上攻,則用提膝;下攻,則用跪膝,俱視其勢之平、側,隨時(勢)變換,不可預定。
闡 釋
何謂用內功以後自然之“堅”也?《易筋經·貫汽訣·十二節屈伸往來落汽論》中說:“其所以堅硬者,則在逐節之骨節。骨節者,兩骨間之空隙也,乃人身之壑穀,為神明所流注。此處精神填實,則如鐵如鋼,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汽力方全。”此段古拳論言明,精神填實關節空隙之處,便可堅如鋼鐵,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便是汽力齊全之堅。此間非尚血汽用橫力筋努骨突的聚勁凝形之力即現時所說的“肌肉爆發力”。可以這樣說:內勁、外形柔外剛中的匹配合一而用,外形沒有格外用力凝形,方為自然之堅,此即後來所說的“落點堅剛”之堅。此自然之堅的特點是:內感通靈,攻守變化隨人之勢靈活自如;用於攻擊則犀利無比,用於防守則不懼人之衝突。此乃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基本功夫,然沒有內勁功夫者不能為之;外形不能柔弱無骨、松靜自然者亦不能為之。這一點,習拳者不可不辨、不可不知。
上面所論為膝的自身內用之法,然膝乃七拳之一,故亦有外用之法式。外用之法式有二:一曰提膝;二曰跪膝。即推上擊下的連用法式,推上乃提膝法,擊下乃跪膝法。有歌訣為證:
兩手相加亂擾攘,無心思到下盤傷;
橫直撇膝因穴道,縱是英雄也著忙。
《拳經拳法備要·千金歌訣》
歌訣中表明用膝擊法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自有出奇制勝的效果。本拳經講明運用膝擊法的方位距離:凡敵近身上攻者,運用提膝法;下攻者,運用跪膝法。近身是關鍵,膝屬人才部位,乃中盤攻防之方位。拳訣雲:“遠用手打腳踢,近使肩胯靠擊,不遠不近用肘用膝”。知道用膝的時機、方位、距離,還要明白用膝的具體技術方法:有提膝擊打對手少腹、胯之裡外;有豎膝、橫膝的區別;還有提膝撇擊的用法、屈膝跪擊的方法。各種運用方法都要看對手是正身進勢或側身進勢,上攻或下攻皆要隨對手之勢而相機運用,不可預定。不單膝擊法式這樣,就是各種攻防招法的實施,各部位攻防法式之運用,皆是隨時相機而用的。拳訣雲:“拳有定勢”,即有一定之法式的修煉,方能有體而至用;“用無定勢”,即攻防較技運用之時,皆隨時相機而用,故不可預定。雖“用無定勢而不失勢,方是把勢功夫”。由此可知,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練用有別”和“體用有別”之深刻內涵了。能知此中道理,習拳練藝便可步步深入,層層昇華,終可臻神拳神明上乘之藝境了。否則,徒勞而無功矣!
然用膝之法不單是待敵近身上攻、下攻時可以實施;亦可以主動攻擊,在對手防不勝防之時,以膝擊法式收功,關鍵是在主動近敵。明白這種用法者,也就明白了拳術中“權變造勢”和“權必示形”的深刻之內涵了;能充分的體現出拳術中“靜以待動有上法,動中處靜有借法”的攻守皆可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制勝的用法,能於較技中實現速戰速決的方針策略了。攻防技法純熟,方具備速戰速決之能力。
第三大勁 曰:襠胯
襠者,內襠也;胯者,外胯也。若兩敵逼近,將周身大力一落,內襠、外胯俱可勝人也,但須湊集合式方可用之。若勉強做作,則失之遠矣,其講細俱見經內。
闡 釋
外腎囊兩旁謂之襠,貴圓貴虛,不可夾住,襠圓則步穩。實際上,襠乃分前中後三部分。前襠:外腎囊兩旁;襠中:會陰穴部位;後襠,尾閭骨部位,即前中後一線皆曰襠。所謂開襠,意開一線之微,蓋心意一開,襠即開矣;不會開襠者,腿雖叉開三尺寬,不開仍然是不開。襠開則圓,然會陰要虛,小肚要實,下腰勁,坐胯尾閭向前翻起,襠勁自然合住;勾臀,襠自然撐開;兩膝合住,襠自然圓。撐襠開胯、襠開胯合,下盤自然穩固;襠合胯開,下盤自然靈變。有了這樣的認識,也就知道襠胯匹配合一而用亦是“陰陽逆從”的法式,“勁形反蓄”的方法。用於上盤攻擊施招用手時,襠開胯合,拳勢必然具備勁整之威力;用於防守時,襠合胯開,拳勢自然具備靈變無棱角之巧妙。故此可知,上盤攻防變化之用的靈妙與否,皆根於“襠開胯合”和“襠合胯開”的靈變圓活機巧之能力。如以“執中以制外”的法則運用,則執襠的開合變化,胯便自然隨之合開以為用了。當然,這也需要一定時間的訓練,方可達到自動配合的運用機制。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1-8 19: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2-1-8 20:53 編輯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有四種基本發勁方法,即“上打背發勁,下打尾發勁,外胯鯉魚打挺和全身發勁法(晃海法)”。此經所論“襠胯”為第三大勁,是直接論說“下打尾發勁”和“外胯鯉魚打挺”兩種發勁方法的,而兩種具體發勁方法又有具體運用之區別。
外胯鯉魚打挺,指的是上用手、肘法的攻擊之勢時,順“手、肘”之側的胯,名之曰“外胯”,要上提,乃足之踩勁而來;而內胯,即後胯,要下落前逼。此時襠中的內勁上貫百會穴。後胯落而又前逼之勁,乃由後足根的蹬勁而來。此皆拳論雲:“前足如萬斤之石壓,後足如門閂之堅抵來,臀如坐剪夾大銀,身如泰山無可撼”之描述的景象;也是《內功經》中所說的“逼胯以堅膝,圓襠以堅胯”之用法的描述。
下打尾發勁,乃墜法。歌訣雲:“墜扳牽挽勢,掩護勿失控”。對手運用牽而扳我欲摔跌,我運用尾閭下墜的勁勢破解,反而能牽動其根。此乃順勢用勢之法,是在不打之中的真打法。如用坐胯、跪膝的跌人之法,皆用“下打尾發勁”的方法。雖然用膝、用胯,兼上可用手、用肘,皆用的是“下打尾發勁”的方法。也就是運用襠勁的墜跪法式。
而下打尾發勁和外胯鯉魚打挺的上下相互變化,就是《納卦經》中所說的“高步以胯勁為主,襠勁為佐;中部襠胯勁互於吞併;下步以襠勁為主,以胯勁為佐。襠勁豎,陰中陽也;胯勁橫,陽中陰也。故須分上中下以用之,襠為胯之樞機,胯為襠之直使,故襠靜而胯動,胯走而襠守,表裡不可錯亂,久而行之自能骨口相吞,而真汽真勁無不通矣!”由上述所論而知,若兩人較技逼近,將周身之勢皆落實在襠胯的襠開胯合、襠合胯開的堅固靈變之中,則起也打,落也打,襠胯皆具勝人之用。但要深刻領會其要點:落勢下步襠勁為主,胯勁為輔;起勢高步胯勁為主,襠勁為輔;中平架勢不起不落,襠胯之勁相互吞併為用。這是正確運用襠胯之勁勢制勝的格局,如勉強做作,不純任自然,則失之遠矣。欲得竅要,具在經內已然詳細地講解明白了。可依法循序漸進而修得。
前邊論述足、膝、胯之三大勁法,合而觀之,乃為步法之內容,古拳論有“腳步能勝人”的問答解說及歌訣,答曰:“用堅墜跪”。將歌訣錄之於下,以便參考為用。
前腳彎兮後腳箭,前足如矢後足線。
用肩推靠不能搖,墜跪勾撻隨人變。
《拳經拳法備要·千金秘訣》
從歌訣中可以知道,足勾、膝跪、胯墜等用法是拳術攻防中通用的方法,而胯、膝、踝三節一汽貫串以為用,則又是上身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根基功夫。由此可以明白拳訣: “明瞭三節多一方”之涵義了。這一點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必須要修煉明白的。否則,不知三節分用、合用的機制,便不知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的用堅之法;不知柔行汽的九曲珠之靈變化解之用;也就不能知道柔行汽、剛落點的攻防轉化之機制了。步法如是,身法如是,手法如是,三法合一亦如是。明白整體與局部相互為用的關係,則具體練用方法可不迷矣!用之必然精矣!
第四大勁 曰:胸背
內功已成,前胸、後背具有大力,可以制人。無有甚巧,須封敵人之手,用胸背須讓出處敵人之手,防其攻吾也。
闡 釋
此乃言說後背、前胸直接攻人之用法,即靠法。有背折靠、胸腹靠、腹肋靠。尚有種種肩靠法,放到後面三門之勁法中在論述。
能運用背、胸腹靠法制人的首要條件是“內功已成”。有了內勁“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夫,還要將背、胸腹靠法的功夫運用純熟,再具備背、胸腹靠法的明勁法,暗勁法,化勁法三法,方謂之“內功已成”。
明勁法:勁形順從法。即後背後靠時則內勁在後背;前胸腹前靠時,則內勁在前胸。後背後靠時,全憑前足蹬踩之勁力,後足支撐自身,以防靠空不失動轉變化之勢的能力;前胸腹前靠時,全憑後足根蹬踩之勁力,前足支撐自身,以防靠空不失動轉變化之勢的能力。此明勁法所發之勢有被對方借力而利用的弱點,但其是初修煉攻防招法運用必修的內容。乃具有貫通汽道而壯大其勢的作用。
暗勁法:勁形反蓄法。即後背後靠時,雖全憑前足蹬踩之勁力,後足支撐自身,以防後靠空而不失其勢,同時內勁由後背向前胸腹運行;而前胸腹前靠時,雖全憑後足蹬踩之勁力,前足支撐自身,以防靠空不失勢,同時內勁由前胸腹向後背運行。此暗勁法所發之勢,更有動變平衡之效果,發人、放人的威力更強大。如對手借力發招,由於勁形反蓄具有彈簧效應,隨即可以借其勢而發之,故而不畏懼他人借勢用招,因機巧靈變之妙用為常人所不知,不知則無破法矣。此可明白“拳打兩不知”的內涵了。
化勁法:勁形得一之法。內勁化無,惟有一觸即發之用,毫不受力,故輕靈無比。後背、前胸腹之靠,不見其動,而對手莫能逃出,被擊而後亦不知如何被擊出。此乃神拳神明、具備神化之功的上乘功夫藝境。
如此可知“內功已成”之三層攻防功夫藝境的內涵及其精義了。經文所言“”前胸、後背具有大力之精華,乃指內勁功夫而言的。故說背胸之靠法威力之大,是“無有甚巧”的。既不同於巧招妙手之巧妙,便可直接相機而用,然卻妙不可言!

然運用胸腹、後背的前後靠法,須先封好對方之手,或排開其手,或掩壓蓋住其手,皆在運用胸腹、後背靠時同時做到。這樣可有效防止對手在我靠擊時而擊打我,可以勝的乾淨俐落。其文中所說:“封住,讓出對方之手。”就是指此意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1-8 19:11:56 | 顯示全部樓層
勁 曰:頭顱
內功已成,不但胸背可以制人,即頭顱亦可取勝。其用有二:曰側撞。側撞者,敵在吾前,吾側身撞去也;正撞者,敵在或上,吾正撞去也。亦必防敵之手。
闡 釋
內功已成,頭亦可勝人。頭為七拳之一,故有勝人用頭之法。此經總結有“側撞、正撞”二法。側撞者,用額角;有左額角,右額角,所謂敵在吾前,吾側身用額角部位撞擊。正撞者,用前額頭,即印堂、神庭,額部正中位置,所謂敵在吾上,吾正撞擊而去也。不管側撞、正撞,皆擊打對手鼻樑、太陽穴、胸腹部位。不可用後腦勺部位,此處骨壁最薄而脆弱;更不能用百會穴前的囟門處。凡用頭撞擊時,必須防備對手的手、肘、肩等部位的攻擊。用頭攻擊之妙在借機用勢,純以巧勝,正所謂“善勝者,其勢險,節貴短”。所用之時機:“兩手搬開用頭擊,正中一線側太陽,你搬我搬皆如是,傷敵額頭撞鼻樑”。無內勁功夫者,千萬不可用之;不得用法真傳者,莫要亂用,以防自傷。
第六大勁 曰:三門
三門者,肩也。用肩三法,須垂吾手,或收手貼住兩股,以小身用之,或側用,或平用,或用之於上,或用之於下,俱在合戰散門內,難以盡注,大抵有內功以後方可用之。
闡 釋
肩為第三道防線,又名三門、內門。用肩有“八面肩頭”之用法:直肩,壓下肩,倒後肩,倒前肩,射起肩,陡起肩,凝、挺肩。經文所述用肩有三法,乃言用肩的靠法。一曰俯肩靠;二曰側肩靠;三曰後肩靠。
俯肩靠:又名七寸靠,乃因對方采擄我手,我順勢借力俯肩靠擊彼胸腹,彼必跌翻矣。拳訣雲:“俯肩一靠破銅牆”,即指此法爾。太極拳門的“海底針”式,首選就是俯肩靠擊的法式,繼之以挑打補招以勝之。
側肩靠:即用雙肩左右的外側(肩髃穴處)靠擊對手。此法常用于對手破解我左右直拳時,側肩靠擊。太極拳的的野馬分鬃、白鶴亮翅式,皆藏有側肩靠擊在其中,即挑打分托帶靠擊之謂也。
後肩靠:又名肩後靠。常用于對手搶我左右外門,披身而進,用套步時,吾可順勢用左右肩背骨後靠擊打對手。
凡運用靠法,必先有偷步在前以予支撐,以防靠空被跌。靠法之用,屬於近身短兵深入險地之戰,故必“潑皮膽大”、功夫爐火純青方可用之。經文所言:“大抵有內功以後方可用之”,是說有系咧功法的內功修煉,內勁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者,方才具備“神窺其勢,意覘其隙”的隨機用勢之能力,才能用此短兵,深入險地而一戰勝之。“善戰者,其勢險,節貴短。”即言靠法之用。
凡運用靠法,皆是順勢借力,乘虛而入,對手不知不覺,方為上乘。靠非撞也,故被靠擊者,不知如何即被跌飛而出,身上毫無疼痛之感覺,只覺得被靠擊之勢,渾厚不可阻擋。這又是經文所言:“有內功以後方可用之”的內容之一。內勁泓濃,靠如山崩地裂之勢。
善用靠法者,可在破解對手攻擊的同時又栽靠法攻擊著對手,有一招兩用的功能作用及效果。靠法的實施即可單靠取勝,又可連續靠擊;即可用於手法、肘法之後,又可靠法造勢,繼以其它攻防招法攻擊制勝;即可接手即靠,亦可在諸攻防招法中運用靠法收功,所以經文說:“難以盡注,俱在合戰散門內”。我今給予了教詳細的論述,也是便於習拳者修煉、運用。其用法之妙,不得明師所傳不易得其竅要。
第七大勁 曰:二門
二門者,肘也。在勁在十二大勁中成之最速。其用有二:曰橫肘,曰豎肘。豎肘者,豎吾手頭在吾面側以肘攻人也;橫肘者,橫吾手頭在吾懷中以肘攻人也。用法雖多,必本乎也。
闡 釋
手為頭門,肘為二門,肩為三門,此乃縱深的三門定位分法,來源於三才法說。雖曰三門,既是防守時縱深的外、中、內三道防線,同時又是進攻的三支奇兵。故三門之手、肘、肩的用法,有防守護身之功能作用,又具有攻擊制勝之功能效用;然必與下邊胯、膝、足的步法;中間腰、脊、頸的身法,三法合一而用,才最為完善;才能有“梢節領,中節隨、根節催,三節齊到力增加”的攻敵制勝、防守縝密、無懈可擊的一派堂堂正正的拳法。
肘在曲使。雖說在十二大勁中,肘勁煉成的時間較短,然能攻防至用,也並非易事。拳門所傳:“肘法三十六,打人夠不夠。”充分說明肘法的數量不少,在較技攻防中可運用的機會相當多。因為肘法的運用是由肘的五個部位所決定,有肘尖、肘前、肘後、肘裡、肘外,故各拳門皆有用肘方法之名稱,如:裡鸞肘、外迎肘、蹲坐肘、下挫肘、上挫肘、後搗肘、占陰肘、釘心肘、挑心肘、擠肘、泰山壓肘、團肘、頭肘、羊蹄肘、肩肘等。然本拳經所總結的只有“橫肘、豎肘”的認識,認為肘的“用法雖多必本乎此”,乃是很有見地的。初學拳者有此清楚的認識,對於用肘,可以由簡入繁,再以簡馭繁了。其實這是習拳練藝的必經之道路,因為拳法至用的掌握在熟不在多。這裡舉幾個運用肘法的例子,對學拳者掌握用招攻防是一啟發。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1-8 19:12:3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2-1-8 19:16 編輯

倒插柳:亦名栽肘,也為本拳經的豎肘。對手右直拳順步直取我面門而來,我起左手上攉挑由對手裡門攔截,同時上左步插進(或上右步)進身,豎吾左手頭在吾左面側,手心捂左耳,屈肘以肘尖栽打對手面門或胸膛部位。此乃搶裡門用豎肘的法式。


還可搶外門複從裡門用肘:對手仍是順步右直拳直取我面門而來,我上左步署右手上攉其右腕外側;同時左手下搬對手右肘彎,複豎吾右手頭在吾右面側,手心捂右耳屈肘以肘尖栽打對手面門或胸膛部位。此乃搶外門複搶裡門用豎肘的方法,招法運用一汽呵成,才見其妙。此乃本經文豎肘的運用法式。

金魚鬥鱗肘:亦名橫釘肘,本拳經的橫肘。對手左直拳順步直擊我面門(或胸部)而來,我起右斜領手順勢領接其左腕外側、上右步;同時左手上起反摘(地骨向上)對手左肘外側,複橫吾右手頭,手心向下,在吾左胸懷中(此時我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形成雙小臂十字交叉狀態),屈右肘以肘尖擊打對手左腋下(或左肋),即可制勝。此為搶外的橫肘用法,亦是古拳譜中所記載的“金魚鬥鱗在池塘”,運用橫肘之一招法。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9:52 , Processed in 0.00727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