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115|回復: 12

內勁之論綱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08:06: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24 編輯

作者:童旭東
轉載:《武林》1999年7、8、9期

  關於內勁,八十多年前孫祿堂先生在其五部拳學著作中 曾有極精闢而又系統的論述,其研修之經驗可謂已臻極至。 但是由於孫先生的著述多近于文言,所用之理又為《易》、《丹》二經及儒釋道之學,使一般文化水準者仍難解其意。加之歷代習武者,能得內勁者本來就代不數人。故至今日,提及內勁,人們大多或茫然莫解或牽強附會自立他說,甚至懷疑其真。然而,內勁是武術修為的核心(《拳意述真》中論之甚詳),要想使武術的研究與發展走向正軌,就不能回避對內勁的研究與探討。本文就此抛磚引玉,對內勁作一論綱式的研討。

一、內勁的形成與作用機制

  1、內勁的形成機制 ——中和。

  何謂中和?即內外合一。內外合一所成之勁就是內勁。內勁是通過“六合”的修為來實現的。“六合”即內外三合,內三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其是生成內在中和之氣的基礎。樁架、拳架的內意就是體驗是否符合“內三合”的要求。外三合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即所謂形整。其是產生整勁的外在結構基礎。樁架、拳架的形態與結構都要符合或寓以“外三合”的要求。通過內三合,能使機體的內在功能系統逐漸同化,產生中和之氣。通過外三合,則使機體的肢體系統協同運作,產生形整效應,形成初級整勁。當內在的中和之氣能支配外在的形整結構,即中和之氣與肢體系統的運作相協同時,則形成內勁。拳術修為中站樁、走架的首要目的就是使機體逐漸能自然地做到符合內外三合的要求,並使內外三合協同一致,成為六合。所謂內外合一。

  內外合一,從機制上講是個功能同化的過程,其一方面是通過內外三合的修為,使整體系統內不同層次的子系統之間能產生相同的功能作用。所謂層次化一。同時,另一方面又通過在順逆和化中逐步使內外合一發展成動靜合一,從而在整體系統中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統之間能產生自如的功能轉化。所謂結構整合。而層次化一與功能整合的發展極致就是全部系統的合一,即全部功能系統的同化。由此形成的中和之氣也將完善,達至沖空周身、和而不流,即功能同化的終極狀態。

  所謂中和之氣,就是機體功能系統同化程度的一個標誌。其意味著機體的功能系統從有時空過程及轉換“軌跡”的功能結構,已向時空統一、應時共生、無轉換痕跡的功能場上轉化、發展。中和之氣是機體的功能場的同化效應,其完善程度反映著機體全部功能系統的同化與協同的程度。作為修為中和之氣的技術就是丹道功夫。所以要想通過拳術修為中和之氣,就必須使拳術修為中的技術要則與丹道修為原理相合。這就是以孫氏武學為代表的內家武學的技術法門。故以修為內勁為宗的孫氏武學,要將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這一丹道技術的進階理論融入其拳學進階理論中。這是武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飛躍。

  所謂形整,即外三合,也就是勁力在機體結構中傳遞順暢。所謂手足相通。從力學效應上講,其是一種暫態的“拱效應”結構。即在發力的瞬間,內力在機體骨系中的傳遞, 只有正向壓力,而不產生剪、扭、彎等力學效應。周身內外 無一處留勁、較勁,如,起於足上之力能完全通達至手,而周身任何一處的受力,也皆可通過瞬間的調整而通達至足。

  那麼,為什麼要在形整的運作下完成機體內的功能同化才能產生內勁?其一,由形整的定義可知,形整是指機體骨系在力的傳遞與運作中能順暢合理,這本身就有協調、疏導氣血的作用。且能量內耗比最小。故符合丹道修為原則。所 以通過形整的修為,肢體的運作將有助於協調機體內功能系統達至中和,產生中和之氣。另一方面,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中和之氣又要反過來協調、進而支配形整的運作。於是“外化”的形整與“內化”的中和之氣在相互耦合作用中產生同化效應。於是內丹與外動也就可以產生協同運作,所謂內外 合一。其二,形整的力學效應是暫態“拱效應”,由於是骨系間節節正向力相摧,有如“立柱頂千斤”,具有最大的傳、受力的結構效應。即所謂勁整。故內外合一之勁,即是一種通過內外協同能自然轉運的至柔之勁,又是一種能隨時內外協同作用的至剛之勁。如果我們把隱於內的協同轉運謂之:“陰”,把顯於外的協同作用謂之:“陽”。則拳中之勁的剛柔相濟其實質就是陰陽互濟。陰陽互濟既是源于系統的中和狀態,又是系統只有在中和狀態下才具有的作用方式。故內勁是拳術中“道”性的體現。

  所以,形整即是產生機體內中和之氣的外在基礎和條件又是形成整勁的結構基礎,故形整是內勁形成的必要條件。

  修為形整,就需要通過站樁、走架的練習來逐漸完成。因此,一方面,樁架、拳架在拳術的修為體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只有合理的樁架和拳架才具有修為形整的作用。而要完成形整與中和之氣的協同運作就更離不開拳架的作用。關於樁架與拳架的合理性標準及其在拳術修為中的作用,請參閱筆者在《武魂》(1998年第1期)上撰寫的“樁、架之作用”一文。因此,在拳術修為中,若要修為出完善的內勁,就必須通過合理的拳架(套路)來完成。所以在拳術修為體系中去掉合理的套路練習(走架),將有悖於內勁的形成機制,從而使拳術不能臻達上乘。

  需指出,內勁形成時,形整的運作已成為機體內中和之 氣的一種運轉方式。並逐漸產生“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作用效果。即,當內外合一成為一種自然能力時,在作用瞬間,機體自然能內不悖於神奇運行,外合於形整的力學結構,故能產生打若未打,不打即打的作用效果。

  2、內勁的作用機制——功能協同與功能轉化。

  何謂功能協同?即不同的功能系統,能夠為了同一個作用目標共同作用。其既能發生在不同層次的系統之間,也能發生在相同層次的系統之間。整體意義上理想的功能協同是指整體中全部功能子系統為了同一個目標共同作用,產生最大的作用效果。即全部功能子系統的合一。之所以說內勁是內外合一之勁,是因為內勁是機體內外諸功能系統所產生的協同作用的結果。所謂明勁,就是指功能協同。當全部功能系統都能參與協同作用時,則明勁達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

  何謂功能轉化?不同功能系統間的功能轉換稱為功能轉化。其即能發生在不同層次的系統之間,也能發生在相同層次的系統之間。所謂暗勁,就是指功能轉化。

  而整體意義上的理想的功能轉換是指,整體系統中全部子系統所具有的各項功能,皆能無轉換痕跡的作為整體的功能應時而出。即功能協同與功能轉化的合一,也就是化勁。

  所以,作為內勁作用形式的明勁、暗勁、化勁,都是機體系統中的功能協同與功能轉化的結果。此為內勁作用的基本機制。

  機體系統的功能轉換與功能協同,不可能從無到有地一次性進入理想境界。而是有一個由部分到全部、由基本功能系統到精微入化的全部子系統的進次過程。故修為內勁,有明勁、暗勁、化勁這樣一個客觀存在的進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在那個修為環節處出現不諧,都將使這一進階過程在該層次上終止。因為出現不諧,必然使某些功能系統在功能轉換時不順,或在共同作用時與其他功能系統相悖而未能與之相協同。從而使功能轉換與功能協同終止在某一水準上。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08:06:3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24 編輯

如:僅具有形整能力的拳手,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之要,則其技擊運作的協同能力只能停止在外部肢體的動作協同上,其內贓功能系統則難以參入其動作協同。從而使拳手將滯留於外力階段。

  再如:當明勁未臻六陽純全時,整勁在拳手體內尚不能自然轉換,故打與不打、發與不發,對於拳手的機體功能狀態而言尚不能統一。也就是發勁與換勁在拳手的機體功能中尚不統一。這種功能上的分離,必然使拳手在認知上亦難產生渾融一體的觀念,使拳手於拳中亦難以悟道。故,孫祿堂先生認為明勁是拳學的小學階段。無論從拳與道合的層次上講,還是從丹道修為的進階上講的,都是合乎邏輯且符合丹道修為的原理。而當明勁達至六陽純全時,由於此時是機體各個層次全部功能系統參與協同作用,這個協同作用的本身就存在著不同功能間和不同層次間的功能轉換的過程。所以孫祿堂先生指出,明勁練至是處暗勁漸生。此時功能協同與 功能轉化在拳手機體內相通。兩者逐漸統一。於是發勁與換勁互寓。所謂剛柔互濟。這種在拳手機體中漸臻形成的功能狀態上(功能協同與功能轉化)的同一性,必將要影響到拳手的認知水準,使拳手能逐漸體驗和感受到事物間的共同本質,由拳漸通於“道”。所以,孫祿堂先生認為暗勁是拳學進階的大學之門。因為只有機體的功能水準達到這個層次, 拳手在心智上才可能獲得切實的感悟,去自覺地進行拳與道合的追求。

  也就是說,功能協同與功能轉化在機體系統內的相互影響及其互寓相通性,只有當機體各個功能系統“中和”到一定水準時,才逐漸顯示出來。故明勁、暗勁之理,初習之似異。若習之正確,進階到一定程度時,才可體悟出其相通。體悟其中明(勁)中隱暗(勁)、暗(勁)中寓明(勁)的中和之理。所謂陰陽互濟。於是可證“道”體。證“道”體,就是體悟事物生成與相互作用的根本規律。於是當拳術修為符合中和之理時,就能真正開發出習者的心智,使習者的認知能力產生飛躍。所以,拳術有“體物不遺”的認知功能。

  機體系統的功能協同與功能轉化,不是兩個相對立的機制,而是在一定條件下的兩個相互孕育和相互啟發的機制。所謂一定條件,就是中和這個條件,即對內外合一的追求。開發機體的功能協同機制,其本身就要對機體的功能轉化機制產生一定程度的啟發。而開發機體的功能轉化機制,同樣也會對功能協同機制產生一定的誘導。協同作用機制屬明、剛、陽,轉化作用機制屬暗、柔、陰。形意拳是從開發機體的功能協同作用機制入手,逐漸過渡到開發機體的功能轉化機制。所謂是由剛達柔。太極拳則是從開發功能轉化機制入手,逐漸開發出機體的功能協同作用機制。所謂由柔達剛。八卦拳則是從開發功能協同與功能轉化之間的互寓、相通機制入手,使兩大功能機制形成相通機制。所謂剛柔體一。

  總之,作為內勁的修為,無論是內勁的產生原理,還是 內勁的作用原理,其要核就是中和。孫祿堂先生指出:“拳 術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元妙也。”作為具體修為的技術要則,如“六合”、“九要”等,則需明師言傳身教,孫劍雲大師說:“修為孫氏拳,若要獲得一定成就,一要擇其人,二要三年內不可一日無師。”便是此中之理。
 
  內勁的修為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修為過程大體上說要經歷五個層次。即形整層次、明勁層次、暗勁層次、化勁層次、修道成真。這一進階過程是針對無內修基礎的習拳者而言。對於通過靜坐或站樁在丹道功夫上已有一定成就者而言,則可通過形整層次的修為,直接達到與其丹道功夫相對應的內勁層次上。如:對於丹道功夫達到小周天層次者,通過形整的修為,可直接獲得明勁。對於丹道功夫達到大周天層次者,通過形整的修為,可直接獲得暗勁。對於丹道功夫達到脫丹層次者,通過形整的修為,可直接獲得化勁。總之,形整的修為與內丹的修為並行不悖、相得益彰。二者合一,能 協同運作才是內勁。得內勁便能通於“道”,完善人體身心的適應機制。

二.內勁的層次與表徵

  下面談談這五大層次的機理與表徵:

  1、形整層次。關於形整的力學機制筆者在《松柔之本質》(見《武魂》97年12期)上已有詳細論述,在此不贅。嚴 格地講,形整還不是內勁。但形整確是習者通過拳術練習獲 得內勁的不可缺少的基礎和必要條件。何為形整?就是傳統說法的“外三合”。其作用機理就是,通過調節機體骨系,瞬間形成力學上的“拱”效應,使勁力在身體內順暢傳遞,不較一絲力、不留一絲力在自己的身上,將勁力全部作用在對方身上,或將對方作用在自己身上的力,順暢地傳遞到自己的足底。所謂手足相通,就是此意。那麼,為什麼說形整是通過拳術修為內勁的基礎呢?通過上述形整作用機理的介紹可知,形整就是使勁力在體內傳遞順暢自然。由於勁力 傳遞自然,故身體不別勁,機體組織處於一種協調、自然的狀態,而這一狀態恰恰有利於氣血協同有序的運行。而這正是引發內動,修為丹道功夫的基礎和條件。所以,孫祿堂先生一再強調通過拳術修為內勁的入門關竅是,在“恬澹虛無”的心態下,通過“式正氣從”自然地由微漸著而成。即入門階段是通過正確的站樁、走架進行調息。而不是去尋求什麼用心馭氣之法或什麼妄意假借之方。

需強調的是,以修為內勁為目的的形整與不以修為內勁為目的的形整,在運動形式及外在結構上並無顯著區別。其區別只在於心態,所謂心法。以內勁為目的者,其心態與修 為丹道功夫時一致,其特點是動中求靜。即遵從《黃帝內經》中“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的原理,在形整練習中自無極而始,通過正確的站樁、走架使神氣相合,產生中和之氣,導致機體功能系統間的同化效用,使內部功能系統與形整的運作相協同。不以內勁為目的者,其心態有欲有為,難合丹修之道,不產生中和之氣,故難以導致機體功能系統間的同化效用,不能產生內外合一的作用。即只有產生中和之氣、進入丹道功夫的進階,則機體內的各功能系統才產生同化效用。而只有功能系統間的發生同化效用,機體各功能系統才可能產生協同作用的能力。這就是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孫祿堂先生說:“善養浩然之氣一語,實道破內家之真意。”

  故能內外合一,才能以內馭外,用神意行拳。產生外合 于力學作用原理,內合于功能同化機制的技擊修為技術。使技擊、健身、修心三者相統一,故拳能合於道。此為內家拳或曰以修為內勁為核心的拳學的獨到價值,也是其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形態而能得以存在的根本。

  形整階段修為有成的表徵是,習者獲得整勁。此時手足相通,瞬間一動即刻將足上之力全部傳遞至手或身體表面的其他部位,產生“不加力而力自彰”的效應。所謂“寸勁”、“寸拳”等亦屬此例。即通過足上之力瞬間轉化為整個身體的慣性力,而生成整勁。此時身體上其他肢體若有不相協調的動作反要影響這一慣性力的整體性。所以,內家武術一向強調加強下肢力量和身體重心在運動時的結構穩定,其道理亦在於此。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08:07:0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24 編輯

2、明勁層次。當習者通過形整的修為產生內動、胎息初成,且能由內動發動形整時,所產生的內外合一之勁,即明勁。此為內勁的初始階段。明勁亦是整勁。明勁階段的整勁與形整階段的整勁其主要區別是,機體適應性水準的不同。大體表現為以下三點:其一是機體同化和協同水準的提高。其二是動力來源的轉化。其三是,承、發力效果的進一步統一。

  形整階段的動作協同是肢體與重心運作的協同。此時動力來源是重力場,身體的內動尚未產生、內組織尚未能參與這一動作的協同。故機體整體的協同運作程度較低,由此也限定了這一階段整勁的威力和勁性。

  明勁階段的協同,是由內氣引發內組織(內臟、氣血及內膜)產生初始的功能同化,並與重心及肢體運作相協同。此時動力來源向內氣轉化,由屬於生物場效應的內氣來支配重力場作用下的重心變化。此時,由於機體的內氣支配內組織參與機體的外組織(肢體)的動作協同,故明勁階段的機體組織的協同程度要高於形整階段。其整勁是源於內外組織的協同運作,所謂內外合一。故此整勁的威力,要大於形整階段僅有外組織參與動作協同下所產生整勁的威力。因明勁的動力源于丹田內動,故與形整階段的外動相比,其發力過程更加自然、迅速、隱蔽。承與打、化與發逐漸向內轉化,即由內氣來支配。故兩者能相對趨向統一。所謂丹田腹打、沾身縱力,便是對明勁階段的整勁效果的形象化描述。

  由上可知,明勁階段的機體的適應性水準比形整階段要有較大提高。

  明勁階段的基本表徵主要體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1)技擊方面,因習者此時已具有內外合一的至剛整勁,故可產生硬打硬進之能。此時內氣已通小腹,從而打通任督二脈,胎息初成。但內氣尚未打通奇經八脈暢及周身,故其內外合一的協同運作尚未達到迴圈周身的程度,所謂形式有間斷,故習者周身的內外合一之勁尚未達到迴圈無間轉運周身的境界,其機體尚不具有觸之即發的本能感應的能力。故孫祿堂先生把明勁比喻為小學功夫,即拳學進階之小成境界。

  2)認知方面,此時因習者機體已有內外相通的效用。故可體悟出“誠中形外”之理。感受到無與有、虛與實、內與外的辯證關係。深切體認到其中的內在轉換關係和在一定條件下的同一性。從而獲得對對立統一規律豐厚而深刻的切身體驗和認識。

  3)健身方面,在內氣通達小腹後,機體的穩態水準和內組織的有序化程度都有較大提高。亦即氣血的調和、經脈的疏通都有明顯改善。故使習者的身體的健康狀況有所提高。

  4)生活習慣方面,通過內勁在體內或善或悖的資訊回饋,為使習者能自覺地調節自己的行為方式創造了條件。

  5)精神氣質方面,由於內勁的初步形成,使習者的機體開始具有內外合一的至剛勁性。於是使習者應付環境的自信心有了切實基礎。在精神氣質上逐漸深沉內化。表現出一種不怒自威、不揚自彰的人格氣質。

  3、暗勁層次。所謂暗勁就是將內外合一之勁隱而不發、迴圈轉運於周身。暗勁即明勁在習者機體內隱而不發的轉換機制。此時因習者的內氣比明勁階段更為充盈,達致初步沖通奇經八脈循環往復於周身,故內氣可逐步隨意支配形整在周身上轉運,漸臻所謂形氣神合一、動靜不二的程度。使習者機體產生的內外合一之勁,具有觸之即發的本能感應能力。從而使習者機體的適應性水準獲得進一步的提高。

  暗勁階段的基本表徵為以下五個方面:

  1)技擊方面。在暗勁階段習者於技擊中已能做到勁由內換,所謂有形無跡之用。此時周身無處不太極,所謂意到氣至形隨勁發,無時不然。並具有動靜合一的能力和滲勁。所謂動靜合一,即習者機體的內勁狀態在運動時和靜止時具有同一性。所謂“起無形、落無蹤,不翻不鑽,一寸為先。氣連心意隨時用,打破身式無遮攔。”(見《拳意述真》第四章)所謂滲勁即僅通過輕敷對手機體表面,即可將能量滲透到對手體內,破壞其內組織(如骨血、 筋脈、內臟等)。

  2)認知方面。由於本能感應能力的出現,使習者認識到拳術並非強為之法,而是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即中和之理。並通過感受中和是養育內勁的最佳狀態,對中庸之道的客觀性及其精微妙用得以切身體悟。通過動靜合一能力的出現,使習者感悟到動靜之間的相對性和同一性。這種相對性和同一性的參照物,就是機體內勁狀態的不變性。藉此對《易》之奧蘊產生切身的體悟。

  3)健身方面。由於此時氣通奇經八脈,故百病皆消。身體輕靈、無腹大如鍋之態(腹大如鍋即內氣勉強積于丹田而未通),身體嶙峋無有贅肉,且能不畏寒暑饑渴、徒步遠涉。

  4)生活習慣方面。由於習者形氣神在行止坐臥中的合一, 使習者更為自覺的關注其言談舉止是否有利於對內勁的善養。由此可自覺地消除往日形成的不良之習。行為舉止日臻和順自然、皆符合內外合一的內勁之理。使日常行為舉止即有益健康亦皆具技擊效用。

  5)精神氣質方面。此時由於習者內勁的水準達至動靜合一的程度,內外合一之勁能迴圈轉運於周身,故使習者自然能體驗到一種圓融暢達的精神境界,於是自信與達觀、堅毅與變通、清雅與通融在習者的氣質中逐漸渾融和諧一體。產生圓通謙和、外柔內剛的人格氣質。

  4、化勁層次。所謂化勁就是將內外合一之勁通透於周身,達到無形無意、感而遂通的程度。化勁即暗勁練到至柔至順的程度,亦即在習者機體內生成臻于完善的資訊回饋與整勁感應的協同作用機制。此時,因習者的內氣比暗勁階段更為充盈,完全打通奇經八脈,發動沖脈功能,即沖空中脈。故可調動人體的全部潛能,使習者機體的生物場與宇宙場接通,受其精微、開發心智,同時產生罡氣護體之能。即習者逐漸具有超距感應能力。所謂雖不聞不見亦能感而應之的能力。於是使習者身心的適應機制漸臻完善。到此境界,拳已漸合於道。考歷代習武者,能夠達到或接近此境界者,少有人在。近二百年來,能接近此境界者有,郭雲深、車毅齋、宋世榮、程庭華、楊班侯、楊健侯、郝為楨、張玉奎、耿誠信、孫振川等。能達到此境界者有,董海川、楊露蟬、武禹襄、李能然、孫存周等。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08:39: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25 編輯

化勁階段的基本表徵為以下五個方面:

  1)技擊方面。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有意也罷、無意也罷,主動也罷、被動也罷,隨感 隨應,舉手投足間無不神氣形合一。所謂“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隨時而發,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 臥,以至飲食茶水之間皆是用。”(《拳意述真》第四章)

  2)認知方面。由於拳手內氣已沖空中脈,使自己的生物場與宇宙場感應相通,故能開啟大慧,進入到天人合一的切身經驗感受中。體悟拳理即天理,拳道即天道。于修拳中明識中和之功用。至此習者便能認識到:“內勁,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勁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雖異,其理則一。其勁能與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聖域,能與天地合其得,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吉。”(《形意拳學》第十四章1915年春出版)

  3)健身方面。此時六脈調和,百病不侵。人之精神氣質皆產生昇華。除自身心理因素影響外,外來的諸種因素已很難對習者機體產生破壞性影響。

  4)生活習慣方面。此時行止坐臥無時不合中和之理,即養氣之道,亦皆不悖內勁之功用。與人人皆可善處。

  5)精神氣質方面。此時精神氣質恬澹平和、博大圓融。

  5、修道成真。此是拳學修為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切自我修行的最高成果。到此境界,機體內外功能已完全中和為渾然一氣,習者的生物場與宇宙場完全渾融合一,共生永存。其 身心適應機制已臻完善,與“道”同體。孫祿堂先生據自身經驗描述道:“其理淵淵如淵,而靜深不可測。其氣浩浩如天,而廣大不可量。心含萬理,身包萬象,與太虛同體。故心一動,其理流行於天地之間,發著六合之遠,而萬物之中,無物不有也。心一靜,其氣能縮至於心中,寂然如靜室,無一物所有,能與太虛合而一體也。”孫先生又雲:“惟身體如同九重天,內外如一,玲瓏透體,無有雜氣攙入其中,心一思念,純是天理,身一動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與天地並立也。”(《八卦拳學》第二十三章1916年出版)即身心機能與“道”完全合一,故能無可無不可。這是一般人無法企及的境界。近五百年來,武林中能達至修道成真境界者,僅孫祿堂先生一人。(專文另論)陳微明先生認為:“孫先生習武殆有天授焉。”(《國術統一月刊》第二期,1934年8月)到此境界,上述五種表徵渾融為一,皆作為道性的一種體現。其神形表徵木訥虛無、恬澹超然。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08:39:5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25 編輯

  綜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結論:

  1、內勁是人體內外諸系統經過功能同化所產生的功能轉換和協同作用的能力。其是通過內外合一的修為來完成的。
  當內勁完善時,機體各功能系統同化為一,此時機體各功能系統已無轉換過程,諸功能系統同化並存於同一層次的功能整體中,對於任何情況,隨時皆可產生機體整體的協同作用。所謂“內外如一、玲瓏透體。”(孫祿堂先生語)。所謂,內外合一中的“內”,是指機體內部機能系統(如內分泌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內臟系統、內膜系統、經絡系統及氣血髓等),所謂“先天結構”。所謂內外合一中的“外”,是指機體的外部運動結構系統(如骨系、肌肉結構及相應的神經系統等)。所謂“合一”,是指機體上述內外兩大系統,通過功能同化的演進,產生機體諸系統間的功能轉換和作為整體的協同作用。那麼通過拳術如何完成功能同化的演進,產生機體的“合一”效應呢?依據合理的樁架和拳架進行站樁和走架練習,是其唯一法門。站樁、走架,兩者缺一不可,尤其走架練習是修為成內勁的必經之途。(詳見“樁、架之作用”一文,《武魂》1998年第一期)因此,重修內而不重修外或重修外而不重修內或內、外分修捨棄走架等等做法,皆不能得內勁修為之要竅,終生難得內勁之究竟。即使偶得皮毛亦不能真正進階。

  2、內勁的修為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有一個由低至高、由微漸著的形成過程。

  3、內勁的形成過程是有層次的。方法正確,則在各層次間可以順利進階,不會產生停滯突變。方法不很正確或有缺陷,習者的內勁水準將永遠滯留於某一層次而難以進階。

  4、內勁無論處在那個層次上,只要習者是以內勁的修為,作為拳學修為的核心,則習者即可在技擊、認知、健身、修身、氣質等五個方面上同時獲得收益。

  5、內勁修為重在體悟,個人成就取決於方法、環境和天賦。

三.內勁的功能與效用
 
    內勁對人體的功能與作用就是,提高和完善機體整體的適應能力。內勁的層次越高,其對提高機體適應能力的作用也就越強、發揮的作用也就越大。那麼,由什麼來構成適應能力?內勁為什麼能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

  根據系統學原理,任何一個整體系統在外界作用與干擾下,所以得以存在的原因,是因為其具有適應機制,亦即負 回饋穩態機制。該機制的功能結構由三大功能系統組成,其 一是,資訊感應與回饋功能回路。其二是,整體系統中各相同層次及不同層次的諸子系統間的協同作用功能。其三是,各子系統間的功能轉換機制。任何一個整體系統皆由以上三項功能系統構成其適應機制。人的機體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亦 是如此。而內勁對機體功能的完善,如前面所述,正是通過形成機體的內外合一,即機體系統的協同作用能力;動靜合 一,即機體系統的功能轉換機制;超距感應,即資訊回饋感應功能的形成來完成的。所以說,內勁能提高和完善機體的適應機制。

  機體適應機制的水準,表徵著人體在外界環境作用下得以健康存在的能力以及承受外界環境作用強度的能力。因此內勁所維繫的是:人體在外界各種因素侵擾下,仍能得以健康存在的機制或曰條件。此即內勁在人體中的功能和作用。
  由於形整層次屬機體的內勁尚未產生階段,而修道成真 屬機體功能達至與道合一的最高境界,此時內外如一,機體已無內外之分。故這兩種情況不在下文討論範圍之內。下文對內勁的功能與作用的討論,僅是針對內勁在明、暗、化三個層次而言。主要從三個方面討論其功能與作用。即技擊方面、認知方面、健身方面。下麵分述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08:40:1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25 編輯

  1、技擊方面。內勁(明、暗、化勁)是技擊技術的基礎,但不是技擊技術的全部。內勁的水準反映了機體神、氣、形三大系統各自的有序程度和相互間的協同作用程度。並通過機體適應能力的水準表現出來。內勁之進階在技擊修為中的 功能與作用,就是通過逐漸完善機體素質,來不斷提高機體本能對技擊行為的順應與同化的程度亦即適應程度。使技擊 行為成為機體適應機制的自然運作過程。所謂“不求勝人,而神行機園人亦莫能勝之。”從而使人體能夠在不悖於且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狀態下,從事技擊活動與實踐。 因此,內勁所提高的是習者的機體素質。所謂先後天相合以變化人之氣質,便是此意。

  通過內勁所開發的基本素質,主要為三項:其一是,勁力的承、發能力。即內外合一能力。其二是,內外合一之勁與手眼身法步的協同能力。即動靜合一能力。其三是,對發力之機的製造、感應與把握能力。即超距感應能力。隨著內 勁水準的提高,這三項素質將在機體中依次漸臻完善。

  必須指出的是,上述素質的提高與完善是在技擊修為的過程中完成的。即通過技擊技術的修為以及大量的技擊實踐來逐漸形成並檢驗上述素質的完善程度。當上述素質未臻完善水準時,技擊技術的修為與實踐就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技擊修為過程中所包括的站樁、走架、推手、拆招、對練及散手諸多技術環節,既是內勁形成與進階的條件,同時也是檢驗內勁成果的方法。其中走架是內勁之形成與進階的基本條件,散手是檢驗內勁成果的重要方法。故不能把內勁修為與技擊技術及方法的修為割裂開,兩者在拳術修為中存在的是一種互為條件的對立統一關係。

  另一方面,內勁的形成有一個由微漸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機體的上述三大技擊素質還未臻完善,若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實戰,也必須進行專項的技擊技術的訓練。比如,習者練出明勁時,具有了不加力而力自彰,自然發出至 剛整勁的能力。亦即將技擊過程中的發力行為,初步同化在機體本能的自然適應的行為中。但自然地發出剛整之力,這還終究僅是一種機體素質。就象一個實戰經驗很少的人,雖然手中拿著個鐵錘,但未必在實戰中就能戰勝那些有經驗的赤手空拳者。由於習者在明勁層次,其內勁的水準尚不能產生動靜合一這種能力,即尚不能將內外合一之勁隨意轉運於周身。因此,如何在實戰中運用好這種發力能力,還必須專修如何使發力與自身的手眼身法步相配合,使之協調一致。同時,還必須研究體會與彼交手時,如何認識發力之機、創造發力之機、把握髮力之機的技術和經驗。但是,當拳手達到暗勁層次時,機體已具有動靜合一這種能力。這一能力的出現,說明由於內勁水準的提高,已使自身適應機制進一步加強,從而使習者在靜止時和運動時的內勁狀態同一,這就為習者的發力與手眼身法步較為自然地配合貫通,創造了更 為有利的素質條件。即暗勁階段比明勁階段能更為自然的與技擊技術訓練中的手眼身法步相協調一致。亦即把技擊行為同化到機體本能適應性行為中的程度,暗勁比明勁要高。因此,暗勁在技擊修為中的功能和作用就比明勁要大。同樣,當拳手進入到化勁階段時,不僅內外合一能力、動靜合一能力已趨於完善,而且還產生了超距感應能力,為機體能自然準確地感應和把握髮力之機建立了素質條件。也就是說,在化勁階段,由於機體的適應機制的漸臻完善,已能將技擊行為的全部技術同化在拳手機體本能的、自然適應的行為過程中。這就是化勁在技擊實踐中能產生無形無意、感而遂通的作用機理。即隨著內勁水準的提高,機體對技擊行為的適應逾加自然,從而逐漸將技擊技術化歸於內勁的運作。練與打漸臻合一。

須強調的是,無形是從有形中來,若不是經過有形的技擊技術的修為,如形整的修為,機體就形不成內外合一,也 就產生不了內勁,更談不上無形無意的技擊效果。另一方面,只有在技擊的修為過程中是以內勁的修為為核心,才能使拳手的機體逐漸自然適應技擊的行為過程,因此能在有益於或不悖於身心健康的條件下,進行技擊的修為與實踐。這是內家武術高於其他技擊體系的獨到之處。因此,高超的內家拳師,雖然具有巨大的爆發力和抗擊打能力,但也從不以硬接硬打為能事,而是以巧妙的化解和閃避為上乘。即,要想求得在技擊中對自身無絲毫損害,首先要獨善其身,即使自己的能耗最小,使對方勁力打不中自己,次之才是發力打人,而最好是借力。所謂“不求勝於人,然而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拳意述真》陳微明序)就是此意。因此,內勁在技擊中的獨到價值,就在於其使技擊成為習者自身適應機制的自然運作過程。所謂“起鑽落翻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孫祿堂先生《形意拳學》第六章)即使技擊運作能不悖于自身的中和,從而使技擊與養生、悟道相統一。產生打若未打而皆中的效果。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08:40:38 | 顯示全部樓層

內勁之論綱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26 編輯

  2、認知方面。由於內勁的出現將帶來機體功能和適應機制的提高和改善,這一結果必然要回饋到人的意識活動中去,從而對人的認知功能產生影響。這就是所謂的體悟。體悟是一種主動的、自身經驗的、全方位的自我感知教育。其可與 外在的學習和外來的被動教育相互補,有助於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質和認知能力。內勁在認知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是,通過機體適應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使拳手直覺感知能力得以增強,另一方面,又使拳術從修為出的成果(功能)中體悟其中的道理。前者屬於體道、證道,後者是認知與致用之理。因此,通過拳術開發認知功能的獨到之處是:任何一門現代科學和體育活動,都不可能完成通過機體的體驗經驗來認識世界的任務。另一方面,靜坐、站樁、導引等氣功活動,由於機體缺少技擊活動這種與外界的相互作用,雖也會有體道之悟,卻難得致用之理。故惟通過拳術修為內勁所開發的認知能力具有體用兼備的特徵,故其認知體驗最為系統全面。隨著內勁水準的提高,內勁在認知功能中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大。到化勁層次時,其將產生決定性的作用。這是因為到化勁層次,由於生物場與宇宙場的接通,使得自身的認知過程已能完全成為一種切身的直接感受,而無需什麼理解過程。

  其實,即使在內勁的初級階段——明勁的層次上,已能對拳手的認知功能產生很大影響。如:在明勁階段拳手已初步具有了內外合一的能力,能不加力而力自彰,自然發出至剛之勁。這一能力的獲得,將使拳手體悟到以下多方面的道 理:如,通過式正氣從,使拳手體悟到《易經》中無極生太極的道理,從而對現代系統理論中耗散結構所揭示的從無序 到有序的原理,可依據自身的體悟經驗產生與之相平行的(觀念上的)感性認識。再有通過內外合一產生至剛整勁,可使拳手體悟到中和的道理及功用,從而對現代系統科學中的協同理論的思想產生某種程度的直覺感悟。此外,通過不 加力而力自彰這一機體的整體能力,可使拳手初步體悟到空 而不空之理,有助於習者感悟個體與整體、子系統與整體系統、個人、團體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係。以上這些僅是泛泛地針對明勁的修為而言。尚未涉及明勁的轉換與運用等修為與技術的環節。至若形意拳所體認的中庸與格物之理、八卦拳所體認的《易》之奧蘊及太極拳所體認的陰陽道體等,對拳手的認知功能所產生的影響與作用,真可謂是“體萬物而不遺。”(孫祿堂先生語,見《拳術述聞》)因篇幅所限,本文就不一一枚舉了。

  綜上所述,無論在技擊方面、認知方面,還是在健身方 面,內勁的功能與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說內勁是武術修為的核心。也只有當內勁成為武術修為的核心時,武術這 種體育運動才具有其他體育運動所不可比擬的價值。武術才 可以成為人類體育活動中的至上之品。


  總之,內勁在認知方面所以產生作用,是因為內勁使機體的功能發生變化,從而對拳手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水準產生影響。隨著內勁水準的提高,認知功能和認知水準也將不斷提高。乃至最終悟道。

  3、健身方面。機體內勁的內在基礎就是丹道功夫的進階,所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其外在基礎是形整及其轉換。因此,內勁在健身方面的功能與作用是,一方面由於其符合形整及其轉換的運作,使機體的行為舉止符合傳力原理,內耗最小,使外動合于內修。另一方面,內勁的內在基礎就是丹道功夫,本身就具有內修功能。所以其在健身方面的功能與作用是其他體育活動所不可比擬的。如,現代競技體育,雖重視生物力學的合理性,卻並非以內修為其基礎,更無內修的技術與方法。所以偏於練外健外,疏於練內健內。而靜坐、站樁、導引等氣功活動,雖有內練修心之法,卻無形整運作之修。因此習者在日常的行止坐臥的行為舉止 中,難免不合於形整,即增加內耗,又使外動難合于內修。故其健身效果必將不如內勁的修為。因此,通過拳術修為內 勁是修心健體強身的最佳途徑。武術所以在健身上優於其他體育活動,道理亦在於此。

  這裡須強調的是,並非所有的拳術都可以健身,也並非所有健身的運動都具有拳術在健身中的功能。這裡區別與等次的標準就是內勁的有無與善養。

  因為其一,有些拳術的技術方法本身就有悖於內勁的形成。其二,有些拳術並非以內勁的修為為核心,而是以搏殺為核心目的,其內勁的修為體系並不完備。使內勁拘囿於某一過渡階段而難以進階。如某些拳術沒有拳架練習,而拳架恰是修為內勁運作機制之一——功能轉換的必經之途。故此類拳術絕非上乘。其三,有些拳術雖以健身為首要目的,亦強調內勁的善養,但因其理論或技術體系上存有某些不合理缺陷,使內勁的修為亦難臻圓滿。故無論在健身還是在技擊上,其成效皆不顯著。

  另一方面,所以說並非所有的健身運動都具有拳術在健身中的功能。關鍵是指這種拳術是否有利於產生內勁和善養內勁。如果某種拳術不能產生或善養內勁,則這種拳術與其他健身運動並無本質區別。內勁在健身中的作用即不同於球類、體操、舞蹈等運動,也有異於打坐、站樁、導引等氣功運動。這是因為前者重外不重內、而後者重內不重外。兩者皆不能使機體整體系統達至中和之妙,即內外合一 。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08:42:21 | 顯示全部樓層
孫祿堂談內家心法-龍虎二氣

http://www.taiji.net.cn/lilun/ddxl/200911/12964.shtml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08:42:46 | 顯示全部樓層
小說《大劍》裏的武學資料寫得很精闢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929/09/41635_778056.shtml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8 10:19:3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25 21:37 編輯

作者 : 管仲福 (臺灣)

再二天就是中秋節了,緊隨著本會的週年慶將屆,洪會長挺嚴兄再三向我邀稿以為週年慶祝興;唯自忖個人對太極拳的認識極為有限,對於內勁的鍛練培養或運用都欠缺心得與領悟,實不知其然,更不知所以然,所以在這方面是無法作探討的。或者我想從我所有粗淺的物理常識,試著提出解釋,尚請讀者多多包涵簡陋之處。


力的三元素「著力點」、「大小」、「方向」、「兩力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於同一點則合力等於零」,這些現象是否仍舊適用於太極拳?如果是的,幹嘛仍要全身鬆開,用意不用力,用力則滯,如果我的力量大,則對上力量小的我一定勝,這些是否都互相矛盾?假如一根竹桿可以承受三百公斤的壓力不會斷掉,而我是一個特技專家,我可以很技巧的站在竹桿頂上,則我就像獨腳站在地上一樣,而我的重量自然透過竹桿傳到地上,我如果重七十公斤,則地上自然產生七十公斤的反作用力〈同時存在〉,如果我重一百二十公斤,當然產生一百二十公斤的反作用力。


如果竹桿斜倒了,當然這一切就沒有作用了,這麼說這枝不起眼的竹桿,實在是太極拳高手了,因為它能如斯響應,要是我的太極拳能練到像竹桿一樣多好。如果我把竹桿放到一個透明電梯裏面,我仍舊以特技站在竹桿頂上,電梯一上昇,外面的人豈不是感覺我是被竹桿發勁發出去了麼?妙哉!假如我把竹桿們筍結成一個漂亮又標準的太極拳人像,並且把前腳用螺栓鎖在地面上,我如果從前面推這個人手,我的推力豈不是都自然而然傳到這人像的後腳,而這個人卻看起來輕輕鬆鬆,既不用力又不運氣,多麼瀟灑。我再異想天開,在這個人的腰胯部位裝個重型彈簧,我一推它,豈不是這個彈簧的反作用效果既往地上,又透過竹桿往我身上作用;這些都是符合力的三元素的。假如我能以這種方式仿太極拳招,做出各種姿勢,豈不是花樣多端,產生各種效果。
在現代這個機械文明發達的社會,各式各樣的吊車在各種工程上、建築上扮演著重要的推手。吊車主要由型態各異的吊桿,纜繩及油壓系統組成,操作的人就像魔術師指揮著吊車作不同的角度、高低、方向的伸縮運動,正像玩木偶戲的人,牽動手上的繩索,讓人生百態顯現在小小劇臺上。我常想這些繩索是不是就像我們的肌肉,吊桿就像骨架,而指揮這些動作的就是李天祿了〈我把他比方為意〉。這裏面好像存在著一些東西,就讓大家自己去猜了。〈竹子是不會自己去推人的〉

以上討論的純就力的觀點,或是位能的看法,後面我想就纏絲勁闡述一些個人主觀的看法。裏面牽涉到力與槓桿原理《如果就物理的定義,就是力偶〈Moment〉 = 力〈Force〉x力臂〈L〉》如何作用與太極拳中。有人說太極拳的發勁是離心力作用,化勁是向心力作用,這裏的離心力是否就是物理上作圓運動時所產生的離心力,我認為是不一樣的,因為物理學上的離心力 = MV2/R ,這裏的M〈質量〉,V〈速度〉要很大才會有強大的威力,也許在比賽裏的投擲鏈球是有如此快的速度與力量,我們作太極拳時,是不會有這麼快的直線運動,何況拳頭本身的質量也不是很大。

我最近在遊學英國時,曾經翻閱一本英文武術雜誌,曾經有一篇訪問馮自強老師〈陳發科師祖的徒弟〉的文章,馮老師提到因為纏絲勁就像飛機引擎的推進器〈Propeller〉,所以威力龐大,但是很可惜沒有做進一步的說明。我試著作一些引申,湊巧筆者近兩年,分別在英國、日本、韓國工作上接觸到各式各種的飛機引擎零件,或泵浦之旋轉翼〈Impeller〉,在我手中做過詳細的觀察,尤其是葉片〈Blade〉部份,這種東西非常精密,隨著使用部位,功能不同而有不同的精巧構造,但是有個共同點,就是從內到外有某種角度,或者變換角度的螺栓型變化,而這些葉片再一片一片固定在圓軸〈或圓箍〉上,當圓軸轉動時,周圍的流體就被飛拋出去,而葉片的螺型結構會使這種作用發揮到極高的效率。

如果我們的太極拳能練到像推進器一樣,是不是就可以產生很大的威力?但是有一個問題需要面臨的就是推進器是個金屬結構的鋼體,它隨時隨處都維持圓滿的結構,軸心一動,則外圍的螺旋狀葉片則同步產生運動。但是人體的四肢與身體之間的角度、位置關係卻是隨時隨地在變換,也許掤勁永不丟,而由腰胯帶動之一動無有不動是一種思考方向。

我們練陳氏太極拳的,跟別派的推手時,常常被認為手上用力太多,也許是主觀的看法,也許是客觀的觀察,但都值得我們自省。人的肢體,各部肌肉,絕大多數都能夠個別自由控制,所以我們想右手順轉就右手順轉,左手逆轉就左手逆轉,右手上舉就上舉,左手下按就左手下按。我們開始跟從老師學拳看到老師纏轉,所以也不自覺的跟著纏轉,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習慣,手腳的上舉下按也是一樣,這種現象是不是我們已練成了用意指揮的纏絲勁,實是值得商榷!

記得二十多年前,潘老師受高雄同門之邀,赴高講學,利用週日遊佛光山,看到牆上刻著「誰在唸佛」,潘師看了,笑謂隨侍弟子,「誰在打拳」,當時印象特別深刻,現在想來這是一種練拳的境界,就像他常常強調練拳順其自然,所以個人以為,當我們初開始練拳,手纏、腳纏,皆是皮相,隨著日積月累,慢慢練到身上,再慢慢練到肩胯都能隨之漸漸相呼應,外形上右手作順轉圈,右腳也做順轉圈,連右胯也做順轉圈;左手作逆轉圈,左腳也做逆轉圈,而左胯也同時做逆轉圈,到此地步,就應該把皮相的手腳順逆纏捨棄,不是說不要纏絲勁了,而是說我們看到的模仿各種纏絲〈拳架上的〉,都能練到腰胯上,從此腰胯一動,所有順逆纏絲都自然而然同步延伸到手足,這時我們要注意的就是掤勁永不丟,意思要隨在到指尖。否則太注意手腳的局部纏絲,就是手腳的肌肉自己在做局部的運動,既不能產生纏絲勁的效果,反而被人家指為用力太過,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另有一層我們常常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推手時人家沒有往某個方向走,而我們偏偏往那個方向畫圈子,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我們拳架的組成,有四、五十種招式,所以我們練拳時也養成了雙手有往上往下,向左向右的習慣,其實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就像潘老師不教我們一招一式去拆招應用,尤實有其深意在。當我們拳架默識琢磨熟了,拳架實是給我們用腰胯〈意在指尖〉,將拳架帶出來,因此我們就鍛練各種不同方向、走向的腰胯勁。如果我們的陳氏太極拳能練到像推進器一樣,它是能產生支撐八面,化發同時的效果的。我們的腰脊就像推進器的圓軸,而身體或四肢的各部位,就像半徑不等圓箍,而肌肉的表層就像圓箍週邊的葉片向外發散,達到支撐八面的效果,則何處不是勁呢?

拳論有雲,人出直勁,我橫截之,或有人稱,人以直向的力向我來,我以橫向微力撥之,就可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我覺得纏絲勁〈就像推進器的設計〉他的向外發散形狀就像銀河系的星雲群,或像海螺的螺線。我們在做樑的分析的,要考慮水平與垂直力的平衡,還要考慮力偶的平衡,如果力偶不平衡,光有力平衡是沒有用的。前面第一段我們曾討論力與拳架,如果我們的拳架能鍛練到虛實相生、陰陽相濟,則對方的力量推來,我們是可以在接觸點產生相等的反相力,而合力等於零,而實際上這個反作力實際又產生於地面,而我們由於力的平衡,反而沒什麼感覺。

而我們像推進器葉片般,由腰胯所產生的勁,由四肢螺旋向外延伸到四稍〈說是由腰向外送到四稍,其實是同時發生〉,於接觸點處產生對方無法查覺無法用力抵擋的力偶作用,這就是可以達到化發同時的效果。〈所謂力偶、槓桿作用,就是我們二、三十年前賣菜所用的秤,菜販用手提著繩,菜籃勾在秤頭,而秤錘沿著秤桿前後調整距離,就可以稱出不同的重量,如果我們把支繩點想像成對方與我的力量接觸點會怎樣呢?〉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想像,如果有人就此練出功夫,請與我本人連絡,一方面可以自我吹噓一下,一方面我可以收些束修,以為茶飯酒水助興,〈也許我可以告訴你一些我個人的練拳秘訣,可是很寶貴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21:21 , Processed in 0.01190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