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958|回復: 1

中原拳鄉訪武記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3-10 22:1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圖、文/劉康毅

河南之行,首度踏上中原文化的核心之地,內心充滿期待。不偏不倚,我同時看上的都是夠資格被列為稀有拳種的“萇家拳”與“猿仙通背拳”。生性不喜歡湊熱鬧,對於昊天伊始的尋根探源,特別感到興趣;愈是接近核心,愈能感受到原生的巨大能量,彷彿能穿越時空、撼動人心。

此行,感謝滎陽萇家拳傳人萇松華、陳萬里、陳萬卿三位老師,以及焦作猿仙通背拳傳人許偉戰老師與其弟子王智強、李興良、郝根上等人的熱情接待,不辭辛勞親自帶領我們走訪了二家武術的發源地,探訪了相關重要的人、事、物,取得了寶貴資料。

傳統文化最令人憂心的,無非是傳承上的問題,一旦出現斷層,“傳統”二字,往往就被視為原罪,畏為包袱。一些人主張,傳承一定得革新才跟得上時代;但革新,也得須要有依據、有方向,明白文化如何從前人手中交棒到我們這一代,自然才懂得延續下去。

對於萇家拳、猿仙通背拳內涵、內容的論述,初步已有成果,我們將陸續發表於後文。本篇希望透過對這兩派武術的直接感受,為武術大環境的變與新,尋求一個有別於拳腳之中的文化啟發。

(白)猿仙通背拳,也稱猿拳,是一個令人既陌生又熟悉的拳種。陌生是它的名,熟悉是它的動作、神韻。這個拳派,始於明末的董成,在清朝咸豐年間一度聲名大噪,威震京師,還被御匾讚譽為──雄風柳絮,可惜始終難走出太行山下,以地方拳種的宿命,半隱於民間。

間或有人見到了猿仙通背拳,一開始也不會太在意。一則,河南是拳鄉,打拳習武的人比比皆是;更其次,原來他誤以為見到的是陳溝的太極拳。一經指點,哦!原來這叫“猿仙通背拳”。於是乎,又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和陳溝太極拳這般相像?它和太極拳有什麼關係?誰先誰後?誰學誰的樣?……一連串的慣性思維,一開始就局限了思維的方向。

文化的演進,可歸結為行入(行為)和理入(理論)二方,而且通常還是交互激盪,並行不悖的。武術的出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初的形式,可能是基於防衛上的需要,從生活經驗中累積衍化而成。若是同一時期、同一地域和相近的環境裡,組合的動作自然也是共同所熟悉的。農閒時,一群人加以操弄、較技、打發時間;熟而生巧,竟也逐漸形成了所謂的“莊稼把式”。“把式”階段,是武術通俗的行為基礎,隨著經濟、政治、社會條件的改變,又被賦予不同形式、動機性的“功能”與“提昇”。而那些形式與動機,往往又決定於改變者的目的。不同目的的武術行為,其風格和發展是可能截然不同的,而所謂的提昇,如果是基於文化生存的需要,隨著融合取材的不同,更加豐富了內容。

在猿仙通背拳和陳氏太極拳的案例裡,我們看到了:嘗試把焦點提昇至更高的角度,事情的結果便可能有所不同。

猿拳的一個“金剛墜”(類似陳太極的“金剛搗碓”),在當地農家看來,純粹就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搗碓動作了,怎麼在好事者摻以丹經、中醫學理積極介入“提昇”之下,就成了“運轉丹田”的說理。至於怎麼個轉法、轉到哪去,隨著各人悟性的不同,執虛以為是,開宗立派,別樹一幟,那就更不足為奇了。

明朝戚繼光將軍,在《紀效新書.拳經捷要》中提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長拳。”究竟宋太祖創了三十二勢長拳沒有,尚待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宋太祖的時代,已經有了長拳的影子。

根據史料顯示,宋、元、明三朝,長拳普遍流傳於中原一帶民間,它不獨屬於那一派,而是屬於那個時代、那片土地、那一群人共同的生活印記與智慧結晶。在山西、河南甚至延伸到華中一帶,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

《紀效新書》記載的“三十二勢”,我想是經過篩檢而利於軍事用途的,至於民間流傳的,肯定更多而雜亂,而其組合,也經常應需求而制宜。

猿仙通背拳和陳氏太極拳的先人,最初也都從那片土地上接受這種從宋太祖時期就流傳下來的古老拳術,有了這個基礎,才構得上“理入”的條件。莊稼把式的形態,基於種種理由,逐漸無法滿足需求,自然會尋求吸收以利發展。陳家溝的祖先,先在長拳的基礎上,自行進行了數次內部的提昇,後以王宗岳《太極拳論》做為最終入世的依據;而猿仙通背拳,則另奉自己的一套通背拳經為圭臬。由於基礎條件是相似的,故外形風格上就極為相近,又因融合的理論有異,在落點的氣韻神態上又各顯特色。

通過這樣的理解,我們可以放大格局來看待文化轉進的融合現象,不再將重心置於無意義的比較上。前人的心血成果,能傳承下來,必有其獨到之處,至於功夫這一回事,是斷層、是繼承、是突破,全憑自己所下的工夫。

猿仙通背拳演練起來有太極拳的柔暢,長拳的快捷,猿猴的靈變,其獨到之處,為串連招與招之間的小動作特別多,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在看似不經意的掌指拿捏之間,出其不意地制住對方。

以行為結合理入,是一個模式;理法結合行為,又造就了另一種風格。

把式+理法à(促成)提昇

長拳(行)+太極拳論(理)=陳氏太極拳;

長拳(行)+通背拳論(理)=猿仙通背拳

太極拳論(理)+xx拳=xx太極拳

理入、行入的層疊交錯運作,構成了一系列的武術基因組合,其間的過程極其複雜,不可思議,無法言盡。

融合與變革,可能來自於某一動機下的特定“需求”,或個人畢生心血的“研創”。如果需求是短暫性的,在後續缺乏支撐的情況下,極可能只是曇花一現;若個人繼承的系統過於龐雜,傳承上,便容易後繼乏力。

萇家拳所處的,正是一個這樣的情況,故其面臨的種種問題,是可以預期的。

韓雪先生認為:萇家拳“最初較先進的傳承理念(不局限於家族內)卻沒有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選擇更為先進的傳承方式──學校班級授課制,沒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抱殘守缺、落後的作坊式的‘師徒制’的傳承方式,最終造成了現在令人擔憂的傳播現狀。”同時,在評論〈影響萇家拳普及和發展的幾個因素〉中認為,萇家拳“發展中缺乏創新性”:“…萇氏武技比少林拳和陳氏太極拳的初創起點都高,但是,少林拳和陳氏太極拳在其發展過程中,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新精神,才有今天的遍及世界的影響範圍。而萇氏武技在經歷了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從其技術套路體系來看,基本上與初創時期沒有多大的差別。當然,繼承優秀傳統是必要的,但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更為重要,因為只有創新才能發展,只有不斷地創新才更具有生命力。”(《中州武術文化研究.人民體育出版社》)關於此點,我卻抱持不同的看法。

傳承和推廣,二者所扮演的角色原先就不同。傳統武術的傳承,是否適用於“學校班級授課制”,仍是值得爭議的。我認為,這方面不應該用取代法,以任何一方取代另一方,兩者都有存在之必要,透過文化產業的分工模式,是可以也有必要並存的。另一方面,創新,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提昇,近世多數所謂的“創新”,其實只是沾上一點邊,突發奇想、天馬行空式的“創編”。那些現象的出現,未經長期實踐,少有禁得起時代考驗的,每隔一段時間,就不斷有新點子取代前一個,看起來熱鬧,其實,整體並沒有達到提昇的目的。

萇家拳是萇乃周先生的武學成就,融合了醫理、易理、文學、武術的精髓,他繼承了一個時代的高度文化,極高明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當時,堪稱是劃時代的成就。特別是他所提出“中氣論”和“形氣合一”的觀點,將當時的武術理論,實質拉抬至一個更高明的層次,並且深深地影響了當代及後世。然而,乃周先生的成就,終究是歸屬於他個人的,那份榮耀,其後再也沒有人能全盤繼承下來。

其實,萇乃 周 先生的著作裡,早已透露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惜並未受到鼓吹。這個創新,就是“拳學”觀點的出現。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3-10 22: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萇家拳最早均以抄本形式流傳於民間,1921年,萇德普先生弟子袁宇華首度出版了《汜水萇純誠先生拳譜》,公開批露萇家拳的面貌。1936年徐震先生根據《汜水萇純誠先生拳譜》重新整理出版,以“萇氏武技書”定名。1960年,徐震先生另有“萇乃周武術學”成稿,雖然,在內容上,尚未能點顯出“拳學”思想的特色,但在名稱上,已符合萇乃周“拳學”的本質。很可惜,“拳學”(武術學)觀點並未能在徐震先生的年代裡受到進一步重視和發揚,要不然,中國武術的命運,早就將有另一番革命性的作為了。

萇乃周的武學理論,是中國典型的“拳學”。萇家拳,說穿了也就是萇乃周的武術學。拳學象徵一個時代的高度成就,具有承先啟後的時代意義。而文化,看似是一條共同的命脈,但實際上能帶動或提昇一個時代的關鍵,往往又決定於一個時代的“某一個人”。

鼓吹拳學思想,是為傳統武術建立學派的觀念作準備。拳學無疑是個人的成就,傳統武術發展到一個階段,累積了極龐雜的文化條件,美其名稱為兼容並蓄,實質卻造成傳承上的障礙。

一個時代,的確需要出現這麼一個人物,透過一人全心的投入與睿智,以自身的成就,成功地在傳統與創新中間,做出完美的切割,這就是拳學的精神。一個成熟拳學思想的誕生,確保了那個世代的武術精神獲得了繼承;而所謂的薪火相傳,本該定位於“拳學思想的承遞”,而不在於外在形式的編製。

近幾年,我不斷在各種場合主張中國武學應該推廣“學派”的概念,也就是拳學思想的建立。門派是文化上重要的依據,但若處理不當,反而會淪為發展上的包袱,輕言開宗立派,只會不斷造成分裂,製造爭端。

所以我主張,積極鼓吹中國武術的“學派”觀念,對內,仍然保有門派,對外,則一律標榜學派,如此,逐漸將焦點放置在學術上,雖是不同的門派,但彼此間開始形成了共議的話題。將一切成就,站在科學的角度上,做主流與非主流之良性競爭,不再一味地是意氣之爭,全盤否定。

拳學的特色是:個人風格鮮明,高度夠,超越門派,富有人文思想,最重要的是,要能被實踐,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拳學的靈魂是人,故而拳學也是依人而生,依人而死的。人走了,拳學的發展也就告一段落,但其影響力依舊是存在的。拳學精神的延續,即肯定了傳承這件事,至於不屬於新世代的,就順其自然生滅,獨鐘於那一片土地的,就讓它保留成為地方特色。

拜訪了猿拳與萇家拳,實際上給我最深刻的感受並不在其技藝,而是時代賦予他們的意義。在百家爭鳴的武林裡,刀光劍影、拳打腳踢,你看到了什麼?手、眼、身、法、步,大家都在講;內外相合、剛柔並濟,別人也沒少過。功夫的最終成就,還是回到“下工夫”這件事情上。古人曾說,有二件事騙不了人:一是沒錢、二是沒功夫。

中原,不愧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來到這裡,自然懂得放空自己。行前,心中雖然早有規劃,但冥冥中卻有一股力量在靈光一閃後趨使著我往另一個方向走去。我感受到,那是屬於這片土地的原始生命力,彷彿宣誓即將再度發光發熱,朝向全新的局面出發。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3-29 20:28 , Processed in 0.05022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